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鄭新業
“十五五”時期,必須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新興科研產業化,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扎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其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奠定物質基礎,是超大規模經濟體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創造財富源泉,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的核心動能。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強化供給體系,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力量。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筑牢安全屏障,是維護產業安全、應對外部風險的核心支撐。
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統籌推進傳統產業現代化與新興科研產業化。推進傳統產業現代化,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應避免片面追求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而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推進新興科研產業化,需驅動前沿科研創新、提升全球競爭力。利用系統競爭力邏輯,以系統思維和全局視角整合資源要素,以源頭創新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塑造芯片、人工智能等核心產業競爭優勢。(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鄭新業,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和碳經濟、產業與數字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政策協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中國能源革命的緣起、目標與實現路徑》等多部學術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Nature Energy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余篇。
中國制造何以實現由大向強的跨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金碚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我國具有發展大規模和體系完整制造業的獨特國情條件,這決定了實現國民經濟繁榮和發展目標必須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特別是廣大人民的創造力、想象力。
實行市場經濟是可行的發展道路,也是必然的歷史選擇。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能最大限度釋放出中國獨特國情所具有的制造業發展優勢和潛力。不過,也并非是只要讓市場經濟自由放任,就能自然而然地發揮國情優勢和釋放制造業發展潛力,并確保中國能夠成為制造業大國,更不能確保進一步成為制造業強國。
制造業強國的世界先進性,不僅體現為直接的生產制造實力和技術能力,而且體現在金融和資本體制的效率和開放,以及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有效性上。中國制造實現由大向強的跨越,真正重要的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提升,不僅涉及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制造業的強大,而且與生態環境保護、成果公平共享、規則秩序治理等全社會利益密切相關。(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金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商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產業經濟學、工業化與發展經濟學、企業理論與實踐等。著有《宏觀籌資與經濟發展》《中國工業化經濟分析》《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何去何從—當代中國的國有企業問題》等。
我國深度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實踐進路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王曙光
中國當下正經歷著深刻的融入全球化并深化制度型開放的歷史進程,更加深刻地參與到全球金融治理和經濟治理之中,成為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中國近年來提出實行制度型開放,其基本理念不是僅推進一般意義上的金融開放和經濟開放,而是要推進制度型開放,即在金融開放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規則的制定,爭取更多的全球金融治理話語權,從而在更積極的意義上創建一種更為公平、更為合理的全球金融新秩序。
中國在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五大自決”,即匯率自決、利率自決、資產定價自決、人民幣基礎貨幣發行自決和人民幣國際化自決。在一個全球化的金融體系中,堅持本國的金融自決對于金融安全異常重要,中國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堅持維護國家金融主權,努力實現匯率自決、利率自決、資產定價自決、基礎貨幣發行自決和人民幣國際化自決。中國的金融開放政策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金融業更多地“走出去”,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推動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發展,將內向國際化(國內金融市場向外資的開放)與外向國際化(中資金融機構走向國際金融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將推動跨國銀行本土化經營和充分實現內外聯動結合起來。(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2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近年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發展戰略、金融文化、金融治理、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出版經濟學著作《中國愿景:中國新發展格局與新增長動力》《文化中國:文化自覺與文化產業發展》《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等三十余部。曾榮獲中國企業改革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4第二屆全國金融圖書金羊獎、2013北京市精品教材獎等多個獎項。
人民論壇網評|時刻牢記“第一身份”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10027.1萬名。新時代以來,百年大黨日益壯大,黨員隊伍結構持續優化,各行各業都涌現著廣大黨員沖鋒在前、實干擔當的身影。
盡管廣大黨員職業不同、崗位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一個共同的精神坐標。無論是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還是在荒漠深處隱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抑或是扎根山村脫貧攻堅的“第一書記”,他們之所以能在平凡中堅守、在危難中挺身,正是因為始終將共產黨員這個“第一身份”視為信仰,融于血脈、踐于行動。
“第一身份”意味著更嚴的自我約束。從井岡山時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初創,到新時代“中央八項規定”的持續深化,中國共產黨對作風建設的重視一以貫之,可以說,優良傳統和作風是烙在中國共產黨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脈。不管黨齡多長,不論職務高低,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該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黨員,時刻想到自己是黨的人,是組織的一員,必須將紀律規矩刻入骨髓,自覺以“第一身份”檢視內心、校準言行。
“第一身份”絕不是掛在嘴邊的一個名義,而是駐在心中的一份虔誠;不是一陣子的堅持,而是一輩子的堅守。今天,我們黨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需要進一步強化。牢記黨員“第一身份”,就要用更堅強的黨性、更堅定的意志響應組織的召喚,增強斗爭精神,勇于迎擊任何狂風暴雨、戰勝任何驚濤駭浪,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不止。(作者:周璐潔,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銳評 | 高考成績只是人生的一個標點
高考放榜時刻,有人歡呼雀躍,也有人黯然神傷。當數字定格,那些與預期相去甚遠的成績,或許會讓失落、迷茫與自我懷疑如影隨形。但在“新高考”改革持續推進的當下,如何看待高考成績,不僅關乎考生的成長成才,更反映出教育觀念的轉變與社會評價體系的重塑。
作為科學選才的重要機制,隨著國家人才培養需求的不斷變化,高考評價體系也在不斷改革,正在從單一分數評價向多元綜合評價轉變。新高考的改革,更注重學生個體發展,讓學生們上“好大學”的機會更多。除了傳統的高考統招,強基計劃為熱愛科研、思維敏捷的學生開啟一扇通往學術殿堂的大門;綜合評價招生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高校測試成績等進行綜合評價,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進行錄取;體育單招讓在體育領域有特長的學生,憑借專長進入高校深造……這些都為考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讓不同特點和優勢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
職業本科院校與專業碩士點的貫通培養,讓職校學生能沿著“技能型人才”路徑向更高層次發展;高校開設的“微專業”,為希望跨領域深造的學生提供輕量化學習途徑;“雙一流”高校與職業院校的聯合培養項目,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差異化成長路徑等。這些舉措讓高考成績不算理想的學生不再困于學歷焦慮,而是在終身學習的生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進階之路。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經歷,高考成績只是人生的一個標點,無法定義個體的無限可能。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真正的成長永遠在突破自我設限的探索中,高考成績劃定的邊界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人生版圖。(作者:周德奇,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