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建議
“十三五”是中國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時間窗口。當前中國經濟步入“增速變化、結構升級、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進城鄉一體化需要創新。為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未來需要,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要求,在近年來工作基礎上,以戰略主動謀求發展先機,以規劃完善統領發展全局,建立市場機制,改進政府作為,優化制度供給,確立堅定的決心、改革的精神、統籌的方法和長效的機制,力爭在正確處理城鄉關系上實現新突破,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上取得新成就。
抓好規劃引領,明確發展標準。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要圍繞提高人的社會流動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扶持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為窮人進城和富人下鄉提供途徑、擴大社會稀缺資源配置的空間和范圍、促進發展動力拓展轉換升級、縮小城鄉區域勞動生產率和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的差距,長遠謀劃,推進城鄉合理分工和有機連接,促進城鄉內部結構優化調整,同時引入綠色發展理念,發展“低碳”城市和生態農業,完善和健全城鄉發展規劃,規劃配置好土地和空間資源、規制和引導城鄉健康發展,將各種相關規劃制定完整并公開發布。要立足現有基礎,處理好短期與長期、宏觀與微觀、政府和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關系,實行問題導向,明確到2020年工作的具體標準和相關銜接配套辦法,尋求在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上取得重要突破的途徑,釋放國內需求潛力,升級消費結構水平,擴大消費群體規模,拉動廣闊消費市場,實現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增添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和平穩較快增長。
推進市場決定,建立良好機制。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平臺是市場交易。要圍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解決城鄉發展資源都稀缺的體制矛盾問題,引入市場機制,對稀缺資源在不同區域單位配置的效率進行客觀評價,促進稀缺資源從相對富余單位向相對稀缺單位合理流動。推進理論創新,對中國城鄉土地所有制,按照建立制度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入現代制度和經濟學理論進行重新解釋,對土地市場建設的影響和制約因素進行全面深入考慮,建立城鄉土地管理制度的內在一致性,探索引入土地所有權稅費和土地特定用途補助,為深化城鄉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支撐。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城鄉資源要素供給渠道,促進低成本融資。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拆除城鄉之間人為制造的藩籬(包括有形障礙和無形壁壘),促進多方利益相關者充分參與,對排他性權利及其隱含責任進行規范化、標準化、計量化、交易化,加強城鄉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快建立房地產稅、繼承稅、贈與稅等基本制度,深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地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含用途管制、空間管制、指標交易和產權流轉)、資金(含現金流、長期資金、投資項目)、人力資源(含從事三次產業、提供管理技術、信息咨詢服務等)等市場體系,立平臺、去庫存、補短板、拉鏈條、促分工、做交易、建合作,促進城鄉要素之間的雙向流動和優化配置。
改進政府作為,實行配套服務。政府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圍繞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讓國家在有限政府框架內解決城鄉發展的結構矛盾問題。一方面,國家要在宏觀和大局上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對農村實行“多予”、“少取”和“放活”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城鎮發展質量水平。合理界定、保護和明晰城鄉資源環境產權,完善城鄉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綠色采購、節能建筑規范、垃圾廢物管理及回收利用等力度,加快建構資源節約型和環保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另一方面,國家也要在微觀和地區上尊重各地發展實際差異,探索多元城鄉一體化模式。在微觀上,加快彌補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讓農村行路暢通、用水方便、生產力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在地區上,推進城鄉區域合縱連橫、打破地域限制,促進城鄉互動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要適應市場經濟深入發展需要,探索引入專業化組織,開發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建設新型農村管理服務載體,發展政策性投資管理公司,建立農村勞動者及勞動貢獻登記管理服務中心和農村投資交易所等,為農民進城和城市人下鄉牽線搭橋、分散風險和提供相關配套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