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治國(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王立霞(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生物食品與化學學院)
特色農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支撐。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各地依托科技進步,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水平與市場競爭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品種培育、生產管理到儲運銷售,每一個環節的技術突破都推動了農業產業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邁進。持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僅是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保障。
當前,地方特色農業憑借其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在促進農民增收、帶動區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其仍然面臨產品質量穩定性不足、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產業鏈銜接不暢等問題,制約著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根源于科技資源的配置與產業需求間的錯位,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地方科技資源不足,難以提供有效創新供給。地方高校長期深耕區域特色農業研究,對本地農業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和發展瓶頸具有獨到見解,能夠精準把握產業需求。但由于科研條件、資金投入及技術研發能力的限制,地方高校在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推動科技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難。二是中央與地方科研機構的需求對接不暢,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低,科研成果落地難。中央部屬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一定領域內具備雄厚的科研實力,能夠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撐,但由于地方特色農業的區域性和個性化特征,中央科研機構往往難以精準把握地方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導致科技創新供給與產業實際發展需求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難以實現有效對接。同時,受制于科技資源統籌不足、信息共享機制缺失等因素,中央與地方科研機構對接合作存在障礙,制約了科技創新對特色農業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
破解上述發展困境,關鍵在于打破信息壁壘,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技資源的精準配置與高效利用。應構建央地協同創新體系,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聯合創新機制,完善全產業鏈科技服務體系,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科技創新更好地服務地方特色農業發展。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科技資源精準對接。要建立標準化的地方特色農業技術需求數據庫,系統梳理,形成分類明確、重點突出的清晰需求清單。同時,整合中央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建立專家資源庫和技術供給目錄,依托算法匹配,實現科技創新供需的精準對接,提高科技服務效率。在地方設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構建常態化的信息交流和技術轉化機制,確保科研成果的落地應用。二是建立聯合創新機制,促進科技要素深度融合。由中央科研院所牽頭,聯合地方高校、龍頭企業等多方力量,組建跨區域創新團隊,依托聯合實驗室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設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應用,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三是構建全產業鏈科技服務體系,提升科技服務實效。針對特色農業全產業鏈關鍵環節,整合央地創新資源,提供一體化科技服務。比如,在育種環節,可以利用中央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選育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的品種;在生產環節,研發推廣智能農機裝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加工環節,開發綠色高效的加工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在市場環節,加強品牌建設和質量認證,增強市場競爭力。
完善協同創新長效體制機制,要通過創新管理體制,構建多元化投入體系;建立健全評估激勵機制,提升協同創新運行實效。一是構建多元化投入體系,形成協同創新資金保障。要創新財政支持方式,統籌中央和地方科技專項資金,設立央地聯合創新專項。同時,通過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金融工具,建立市場化、可持續的科技投入機制。探索新型投入模式,設立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基金,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主體參與的資金支持體系。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劃分各方權益,調動創新主體積極性。二是建立健全評估激勵機制,提升協同創新運行實效。要構建科學的創新評估體系,將創新投入、過程管理、成果產出、經濟效益等納入評價范疇。創新評估方式,鼓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評估結果優化資源配置,對創新成效突出的單位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對成效不佳的項目進行調整優化,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發展格局。完善激勵機制,將創新績效與資金支持、項目安排掛鉤,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創新成果加速落地。
央地協同創新機制的建立,不僅有助于破解地方特色農業發展困境,也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路徑。通過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升創新效率,推動農業科技集成應用,能夠加快特色農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未來,應進一步深化央地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模式,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