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漢”文化融合助力景區高質量發展的探索實踐
——陜西西安漢城湖水利風景區典型案例
西安漢城湖水利風景區(以下簡稱“漢城湖景區”)位于西安市西北郊,右岸緊鄰北二環、朱宏路,左岸與漢長安城遺址相接,依托團結水庫而建,屬于水庫型水利風景區,2010年被水利部認定為國家水利風景區。西安漢城湖水利風景區前身為團結水庫,一度水環境惡化嚴重,經過水利部門實施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景觀的綜合治理,面貌煥然一新,打造成以漢文化為主題特色的水利風景區。依托特有的水文化、漢文化資源,舉辦了漢城湖春節文化廟會燈會、千名學子成人禮、中華女子上巳節、漢式學童開筆禮、漢式集體婚禮、漢文化藝術節、漢城湖龍舟節等文化品牌活動,深受百姓稱贊和游客青睞。
聚焦高質量發展,打好“生態”“文化”“融合”三張牌
打好生態牌:控源截污和生態修復并舉,加強水環境水生態統籌治理。一方面,控源截污,切實提升水環境治理效能。西安市水務局規劃實施了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庫內清淤、庫周砌護、引清水入庫管道、污水截流入暗涵五大單位工程。通過清運處理所有淤泥、布設截污暗涵等舉措,使城市污水及城市雨洪不再入庫;采用鋪設引清水壓力管道、改造大壩溢洪道,重建泄洪閘放水口、鋪設水底砂卵石層,有效提升水庫水質、改善景區水域生態環境;同時,有關部門制定了禁排廢水污水生活用水、禁河湖“四亂”等一系列水源保護措施,使良好水生態環境能夠長期保持下去。另一方面,強化水土保持,不斷加強水生態治理修復。綜合治理過程中堅持預防與治理并重,禁止棄土棄渣亂堆亂放,施工結束后按照綠化、美化、園林化相結合的理念,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措施,在園內栽植草坪、水保植物、觀賞植物、水生植物、攀爬植物,全方位對綠地、坡地、駁岸進行綜合治理。在西庫、中庫、東庫、團結庫大壩、灃三干輸水管線等區域布設生態監測點進行細致的監測和嚴格的控制,并建立相應的管護制度。另外,采用黃土回填的方式,強化漢長安城墻遺址保護工作,解決長期以來城市污水對城墻遺址的侵蝕難題。采用栽植建設喬灌草護坡、魚鱗坑、水平階地、徑流小區、科普體驗館等60余處水保設施,防止岸坡水土流失,維系河道及湖庫周邊的生態系統。景區在環境衛生、水體循環、漂浮物打撈、生物治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實現精細化動態管護,持續鞏固水生態環境治理成果。
打好文化牌:以水為韻,以漢為魂,打造具有區域發展特色的水利風景區。其一,打造優美水系景觀,做活水文化。景區的園林景觀、音樂噴泉、碼頭平臺、水車水磨和大型秦嶺山水微縮景觀,讓市民和游客感受水清岸綠碧波蕩漾的水域文化魅力。同時,為彰顯治水思路和治水成效,漢城湖景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水利宣傳教育活動。如在漢城湖大風閣西修建水土保持科普體驗館,通過多樣的表現手法、便捷的互動形式、直觀逼真的幻影、5D影片等方式,向廣大公眾全方位、立體式、多方式普及水土保持知識。其二,擴展多維度文化傳播渠道,弘揚漢文化。景區修建了封禪天下、霸城溢彩、漢橋水鎮、角樓疊翠、御景覆盎、流光伴灣、安門盛世七個以漢文化展示為主題的景觀構架;并通過天漢雄風巨型浮雕、漢武大帝銅像等景區雕塑,四連漢闕、大風閣博物館等漢代建筑,漢幣廣場、瓦當印象廣場等文化廣場,以及漢式學童開筆禮、千名學子成人禮等文化禮儀活動,多維度展示漢代文化,打造古長安漢文化名片。
打好融合牌: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景區發展新動能。一是培育特色項目,創新營銷理念,推動水文化漢文化產業建設。如舉辦極具觀賞性比賽性的端午龍舟賽,積極探索龍舟團建體驗項目的商業化運行,舉辦春節迎新祈福禮、漢式集體婚禮、漢式學童開筆禮等大型漢文化主題品牌活動,修建絲綢之路博物館、西安市水土保持科普體驗館、水與長安博物館等特色文化展示項目,進一步推動漢文化水文化活動融合共生。二是以制度和服務雙輪驅動,提供高質量的文旅服務。首先,建立完善的游客服務體系,打造高質量服務團隊。通過建立125項景區管理制度,加強對景區39個工種的培訓和考核,讓職工將服務內容和標準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游客提供高水準服務;其次,不斷優化服務硬件設施,打造高質量服務配套。300余個游客休息設施、23處旅游衛生間、1處第三衛生間、2處母嬰室、2處醫療點、2處游客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無死角服務;第三,創建精細化動態管護,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充分推行實施河湖長制,創新實施廁所三級負責制、網格長制等,實現景區環境衛生、設施設備、園林綠化的精細化動態管護,確保運營管理精細到人、巡查維護分配到人、責任考核具體到人。并持續開展設備管理隱患排查,利用經營淡季對車船設備全面維護保養。持續開展水質監測治理,采取生物治理、水體交換、化學處理方式,確保湖水水質穩定在Ⅱ類水標準。另外,成立漢城湖志愿服務隊,建立“學雷鋒志愿服務站”,為游客提供全面、優質的咨詢和服務。
以優美水生態環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從“衛生間”到“綠瑪瑙”,生態效益突出。過去,受降雨及洪水沖刷影響,漢城湖(團結水庫)庫岸侵蝕曾十分嚴重,岸坡流失面積達273畝,流失土方91萬立方米,再加上長期接納城市污水和雨洪,庫水污黑,環境惡劣。經過水利部門的綜合治理,漢城湖景區清運淤泥211.5萬立方米,岸坡砌護12.8公里,清水湖面面積850畝,栽植灌喬木100余種75萬余株,景觀綠化面積1031畝,實現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率99.8%、林草覆蓋率97.8%,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生態景觀穩定和諧,漢城湖成功蛻變為“最美的綠色瑪瑙”。
滿足城市和人們多樣化水需求,社會效益明顯。其一,通過黃土回填下調庫容,由原來的200萬立方米下調至137萬立方米,擴大水庫與城墻保護用地并完善植被綠化,徹底解決長期以來城市污水對城墻的侵蝕,有效保護城墻遺址不被破壞。其二,周圍6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雨污水被收集,進入漢城湖東側的大暗涵之中,被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凈化后的污水一部分回用于市政綠化等,一部分再經渠系送到渭河灘面濕地凈化后排入渭河,實現一水多用、節約用水。其三,漢城湖景區通過免費對公眾開放,修建19座親水平臺,增加休憩空間,開展多樣的水活動等,賦能周邊人居環境提升,滿足西安市民游客的日常休閑活動需求和親水近水需求,成為居民家門口的“詩與遠方”。其四,引導市民參與到節水護水、河湖保護、景區管理的過程中,倡導多元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共同守護身邊的美麗幸福河湖。
以自身提質升級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漢城湖景區具備著帶動城市旅游發展的重要功能,是弘揚和展示漢文化的標志性景區,是展示新時代西安新形象的靚麗名片。自2011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漢城湖景區累計接待游客5000余萬次。2019年漢城湖景區新春文化廟會活動納入了西安市“西安年·最中國”重點活動項目中。2021年春節期間,漢城湖景區舉辦以“書寫漢隸、彩繪團扇、手工制作燈籠、手繪絲路地圖、漢代游藝體驗”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助力文化惠民、加快文旅融合發展。
新時代漢城湖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優美生態環境造福人民。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漢城湖景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實現工程、文化、景區三結合,實實在在地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讓人們在高質量發展中過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質生活。
做強水文化、弘揚漢文化,以文化賦能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漢城湖景區以“做強水文化、弘揚漢文化”為發展主題,以水利工程為載體,堅持以“水文化”為韻、以“漢文化”為魂的文化主題定位,采取“一心、三線、七區”的景觀布局,擁有“十里水道·千畝水面”及35處水文化、漢文化主題景觀,把“水”的靈動柔情與“漢”的磅礴大氣相結合,打造具有漢朝文化特色的高質量的水利風景區。
堅持問題導向,生態優先,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漢城湖景區在綜合治理和建設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將生態環境保護和景區自身發展有機結合,加強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治理,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綜合治理,全面摸查、梳理和掌握區域生態環境風險和生態隱患,制定并完善區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對策,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