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和“十五五”是關鍵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外延擴張型的平面發展走向更注重質量的立體深度發展。能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是有機聯系的兩個目標,其實質都是低碳轉型,二者相輔相成。碳達峰瞄準碳中和,碳達峰不是沖高峰,是走向碳中和的基礎步驟。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僅剩不足10年,“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是碳達峰關鍵期。
“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能源行業要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和天然氣提供。因此,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要抑制高耗能產業發展的沖動,利用技術創新,推動節能提效取得更好成效。要邁開能源轉型的堅實步伐,除了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外,要增強電力、熱力系統靈活性,為新能源更高比例做好準備。“十四五”期間煤炭消耗不再增長,要做到煤達峰。積極推動核電發展,走出新局面。“十五五”期間:非化石能源進一步增長與再電氣化進一步發展,開始部分替代煤和油的存量。在此期間,“煤炭+石油”的消耗要盡早達峰,中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要率先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逐步建立我國的新能源電力體系、能源體系,基于這個能源體系的經濟體系將支撐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關于碳中和。碳中和意味著全球“凈”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大致下降到零,即在進入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的匯之間達到平衡,[4]本文中的碳中和主要針對二氧化碳,可以用一張圖(見圖1)和三個公式(見圖2)簡單歸納。
公式(1)是能源的碳排放,需對煤炭、石油、天然氣分別計算后加和。公式(2)意味著碳匯主要來自于林業碳匯、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簡稱CCS),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碳中和,即能源的碳排放降低至等于碳匯,亦可說碳匯足以抵消剩余碳排放,即公式(3),也就意味著圖1天平秤左右兩邊秤砣相當。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現實是,公式(1)的排放值都遠遠大于公式(2)的碳匯值。要做到碳中和,主要的著力點應該在減排,關鍵在于能源。
由此可以得出碳中和三要素。第一,節能提效,降低能源消費總量。在化石能源為主的今天,節能提效是全球和中國降碳的首要措施,交通、工業、電力、建筑這些領域的潛力都很大。第二,替代,在能源結構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使它成為高質量的能源。第三,移除,增加碳匯(及CCUS)。
2030年前碳達峰是具體的近期目標,要與國家宣布的2030年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等目標統一理解、協同推進。在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峰值應盡可能低,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峰,為下一步實現碳中和打下基礎,減少實現碳中和的代價。碳中和是中長期的遠景目標,碳達峰以后需要更有力度的減排才能實現碳中和。目前,全球已有約126個國家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諾了碳中和目標,發達國家的普遍時間點是2050年(或更早),從碳達峰走向碳中和,發達國家一般要用45年~70年,而我們國家僅預留了30年時間,困難更大,更富有挑戰性,但也將是新型發展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