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服務貿易如何取長補短,均衡發展
1、國內密集型傳統服務貿易與新興服務貿易發展差距大,國內地域服務貿易發展不均衡
從相關數據分析顯示,我國服務貿易的支柱為運輸和旅游項目,以勞動力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服務行業在國際競爭力占主要地位,長期以來是以勞務工程承包、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等傳統服務貿易項目為主。現代服務貿易領域起步較晚,像知識、技術密集型的金融、保險等行業落后于發達國家。服務市場結構過于單一,必然導致對某一市場的過度依賴,一旦該地區發生了緊急波動,就會對我國的服務貿易形成巨大的沖擊。
我們再從地域結構上來分析,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較發達的經濟體系,服務貿易規模較大,在運輸、保險、金融、計算機的和信息服務等領域有著較明顯的優勢。但是中西部內部地區發展落后,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其本身有的優質資源并沒有被充分地利用,服務貿易所占的份額是很小的。那么如何繼續發揚沿海地區的服務貿易優勢,并橫向延伸,同時充分挖掘中西部及北部的服務貿易優勢,非常值得我們研究。[3]
2、政府對服務貿易的大力支持,是促進未來服務貿易發展的必要條件
未來服務貿易發展將主要聚集在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等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以大數據為基礎的高端咨詢服務業,以大健康、文化旅游、創意為代表的綠色經濟與新興金融服務等領域。并且政府對于服務貿易的大力支持將有效地促進服務貿易穩健迅速發展。
以沿海城市威海為例,威海是首批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的試點城市、也是中韓自貿全國唯一的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城市。在服務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政策與金融配套、基金與項目建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以環翠區為代表,威海已經率先搭建起了涵蓋國際服務設計、動漫游戲、國際運輸、文化旅游等領域的11處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平臺,并拓展引入了全省首家民營銀行支持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這些都是支撐威海繼續深化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工作的重要力量。
3、注重人才建設
政府應重視本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建設,定期的舉辦培訓班,培養可以適應新形勢的相關跨境電商、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端服務業人才等,目的就是要迅速提升跨境電商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大力發展“大健康、文旅及文化創意”為代表的綠色經濟等領域,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舊動能轉換。一手抓經濟,一手抓人才,才能全方面提高參與全球貿易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服務貿易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4、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
打開國門,增加優惠政策。引進來的目的在于通過大幅度放寬投資準入,吸引更多服務業跨國公司投資,關鍵是擴大金融、電信、運輸、商貿、教育、醫療、文化服務業開放,彌補這些行業開放不足、競爭不夠的短板。走出去就是鼓勵具備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在國外投資布局,將中國的特色優質服務帶到世界各國,方便當地消費者。兩者的結合有利于顯著提升服務貿易的質量和國際化水平,促進出口和進口雙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