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調整與再平衡戰略的策略
面臨的挑戰:資源、環境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亟需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統籌城鄉與區域發展,改變城鄉二元體制;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三是應對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三大挑戰。同時,中國經濟發展還面臨經濟發展不均衡、能源和環境瓶頸,以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三項重大發展挑戰。如果沒有富裕地區向貧困地區大量的凈資金轉移,將造成金融資源分配在區域間的巨大差異。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社會內部及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失衡等已經成為中國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獨特背景。
雖然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一半勞動力在從事農業生產,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一方面,按照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政策,還有大量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需要融資建設;另一方面,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階段,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使長期處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產產品向低能耗、高附加值水平轉變。
當前中國城鎮化率剛剛突破52%,距發達國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正是這個差距和壓力決定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巨大空間,更決定了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里,中國城市化建設和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的需求,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動力。就國際層面而言,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中國也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國際合作,從中熟悉國際規則并尋求與掌控其發展空間。一方面,我們需要為國家的發展到國際市場“開發”資源;另一方面,在促進全球GDP增長的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需要建立從“開發”理念到“發展”理念的模式轉型,并向投資對象國輸出整套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相結合。
確切地說,就是只要中國繼續成長,市場就會繼續為中國所用。當中國成為整合全球的能源、資源、人口、資本和技術的主要大國時,這些生產要素必然開始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這將改變與中國經濟、政治等方面相關聯的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而國家地位的改變最終會導致整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改變。從宏觀制度的層面來看,中國推動全球化的過程將是一個國際金融與貿易秩序發生重大變化的過程,隨著在全球的可兌換性逐步增強,人民幣必將發展成為未來世界的主要貨幣之一。從微觀市場供求層面來看,中國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將是下一步改革突破口,但一直以來基礎產業改革進展緩慢,出現很多壟斷現象,并導致經濟低效率運行,基礎產業改革將釋放未來經濟增長潛力。
快速采取行動:向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規劃轉變。中國早在20世紀末就提出了啟動內需的口號,但內需為什么卻越來越萎縮?固然,收入分配的嚴重兩極分化與教育、社會保障體系和住房的過度市場化是其中的兩個主要原因,但人們并沒有注意到,與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緊密相關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和外國直接投資則是另一個主要原因,而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又是造成收入分配嚴重兩極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以世界工廠為標志。中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參加全球生產分工,通過大力吸收效率驅動型的外國直接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企業間貿易來擴大出口。在能源、資源以及產品方面大進大出,以出口帶動國內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的發展一直依靠加工貿易,靠位于全球生產鏈中的低端勞動分工來參與整個全球化過程。事實上,中國目前的GDP里70%以上與貿易有關,跨國公司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率,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將近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