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我批評要一日三省,相互批評要隨時隨地,不要等小毛病發展成大問題再提。要讓批評和自我批評成為黨內生活的常態,成為每個黨員、干部的必修課。”開展良好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鞏固黨的團結統一,加強黨內監督,保持黨的肌體健康,使黨充滿生機的有力武器。
民主集中制:自我革命的制度支撐
民主集中制,即指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黨章》規定它“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憲法》規定“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最重要的組織紀律,也是黨能不斷修正錯誤,實現自我革命的制度保障。
我們黨建黨伊始,就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則,但因缺乏實際經驗并未得以較好踐行。直至黨的六大才提出了民主集中制三原則,這是集體民主決議的最早規定。在長期復雜的斗爭環境中,黨始終不渝地堅持發展民主集中制。對此,不能按照西方政黨關于民主與集中的表層含義來理解,而要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高度來闡釋其深刻內涵。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民主是一個方法,看用在誰人身上,看干什么事情。”“要求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的人們認為民主是目的,而不承認民主是手段。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民主自由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都是在歷史上發生和發展的。在人民內部,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
沒有充分的黨內民主,既不能總結經驗教訓,又不能集中群眾意見,更不能制定出正確路線。與此同時,沒有正確的黨內集中,就不能實行黨委的集體領導,就會出現一言堂家長制,獨斷專行。毛澤東同志強調:“如果沒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沒有真正實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實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種方法。”沒有高度的民主,就不能有高度的集中,沒有高度的集中,黨就不能實現自我超越。世界上沒有抽象的自由與民主,只有具體的自由和民主。自由是有領導的自由,民主是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黨的歷史實踐反復證明:只有民主集中制堅持得好,黨的肌體才能充滿活力,黨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
中華民族的自省傳統:自我革命的文化源泉
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文化資源是多維度的,其繼承了來自馬克思主義否定之否定規律,借鑒了古希臘以降“認識你自己”的西方自我認知的理性傳統,以及創造性運用了中華優秀文化中的自省傳統等,這里主要論及后者。
黨在延安時期就曾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明確指出黨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我們黨之所以能在關鍵時期敢于堅持真理,敢于自我革命,正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政治倫理中很好地繼承并發揚了中華優秀文化的自省傳統。
自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修養方法。這套獨特的修養方法,要求根據一套普遍的道義原則,經常反省自我的思想意識、言論行動等,審視其是非,辨識其善惡,不斷提高道德修養與人生境界。如《論語》的“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吾日三省吾身”更是耳熟能詳的自省方法。如《大學》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等,都在時刻提醒自我反省。至宋明后,自省傳統進一步發展,王陽明曾言:“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要求時刻以是非善惡來警醒自我。中華文化中的自省傳統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我們黨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堅定繼承者與真正發揚者,從建黨之日起就把中華民族深遠悠久的自省傳統作為政黨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把其轉化到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著力解決自身存在問題的政治堅守上。
(作者:張城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