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協同發展的“先行官”。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在考察北京時就明確指出,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
“我們當初提出軌道上的京津冀的思路,突出以軌道交通為主,打造京津冀主要城市間一小時交通圈。”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林仲洪說。
如今,“軌道上的京津冀”已經從一個時髦詞匯逐漸呈現出現實模樣。2016年11月,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獲得批復,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為主軸,到2030年基本形成“四縱四橫一環”城際鐵路網。
天津至保定縮短至1小時,北京至天津濱海新區縮短至1小時……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和半小時通勤圈初步形成,異地上班正成為現實。一批高速公路“斷頭路”、國省干道“瓶頸路段”正在打通或擴容。河北356條公交線路已與京津實現互聯互通。新機場飛行區、航站樓及配套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截至2016年底完成投資230多億元……
生態環境保護,是推進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廣受矚目的民生工程。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生態環保問題高度關注。
“藍天難現”“繁星無影”“霧霾紅警”……大氣污染一直是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的“頑癥”。據環保部門統計,京津冀三省市每年散煤消耗近4000萬噸,是冬季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3年來,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等工作加緊推進。目前,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區實現散煤“清零”,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約33%,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清水”和“綠化”兩項工作也齊頭并進。
三地推進水環境污染綜合整治,由于多年網箱養魚造成嚴重水體污染的河北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目前已經全面啟動集中清理工作。京津風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三地完成造林1753.8萬畝。
產業一體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
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區尚沒有形成相互銜接的產業發展鏈條。北京一些科技企業定制電腦面板等,苦于周邊地區缺少類似產業配套,不得不舍近求遠,將訂單發到深圳等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啟動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3年來,三地聯合推動產業升級實現“1+1+1>3”的效果,努力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優勢產業集聚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實施——
在滄州,北京現代汽車滄州第四工廠2016年10月竣工投產,整車設計年產能30萬輛,發動機設計年產能20萬臺;
在曹妃甸,總投資439億元的首鋼京唐公司二期項目已于2015年開工建設,這將使首鋼成為國內年生產能力最大的單體鋼廠;
在天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管委會于去年底揭牌,已新增注冊企業35家;
……
3年來,河北引進京津資金11041億元,占全省同期引進省外資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引進京冀項目4856個、資金5226.74億元,分別占全市引進外省份項目和資金的35.6%和44%。僅2016年,北京企業在津冀兩地的投資認繳額分別增長26%和100%……
優化區域產業布局,聚焦京津冀“三軸一帶”,正猶如一柄威風凜凜的“方天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