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
改革開放伊始,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國有企業減員增效,我國曾實施了帶有計劃經濟痕跡的供給側改革。近20年的需求管理政策,使得我國改革開放伊始的以產量為導向的供給模式進一步固化。然而,這種傳統供給模式已經難以再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運而生,成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性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的經濟規律。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應該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
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原理,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客觀要求,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思維和戰略舉措的邏輯起點。這是因為: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表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已經不大適應,兩者之間甚至存在著較大的矛盾。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和層次。但是,發展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新問題。歸結起來,這些問題表現在九個方面。
第一,經濟總量很大,但是人均產量還很低,還有大量貧困人口。雖然我國成為美國之后第二個突破十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國家,但是因為人口眾多,至2015年,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中還處在中低收入水平,還有5575萬貧困人口。
第二,東西部、城鄉間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我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東北經濟陷入嚴重困境,西部地區經濟雖有崛起,但與東部差距依然較大。城鄉差距依然較大。
第三,環境承載能力下降,與人民的要求相距甚遠。水資源、大氣等承載力有限。十大流域的700個水質監測斷面中,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近岸海域301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70.4% ,三類海水占7.6%,四類、劣四類海水占21.9%。在監測的338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21.6%。這些資源與環境狀況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較大。
第四,各種結構性問題突出,尤其是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跨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在產業結構轉型的進程中,中國經濟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積累了很多矛盾,譬如,三次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等。這些問題和矛盾需要著手去解決和化解。
第五,農業基礎還很薄弱,直接影響到其他產業的發展。首先,耕地等自然資源對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約束不斷增強。近年來,由于建設用地擴張、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等,“人地矛盾”惡化。其次,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抗風險能力不強,使得年均農業生產損失較大。因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例如水利建設不足、農業災害預警系統建設滯后等,以致難以有效抵御頻發的自然災害,使得我國農業年均生產損失較大。再次,我國長期采用的小規模農戶家庭經營模式,已成為阻礙我國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因素。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不足世界農業強國美國的三百分之一,也不及歐洲農業強國德法的八十分之一。
第六,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雖然通過多年建設,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但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區建設落后,地區間差異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