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罚毫盅┢贾恢行懦霭嫔绯霭妗?/span>
近幾年,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呈現澎湃之勢。我用3年時間調研了國內外100多家工廠,深度訪談了200多位“大出海”的親歷者,切身感受到出海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也見證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驚人生存能力。
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特區,德朧酒店住客人滿為患,和府撈面開始在這里盤點門店,而達利園、盼盼食品已經建設工廠。在這里耕耘10年的青山鎳礦,建立了兩個龐大工業園,就業者多達20萬,眾多來自中國的鎳礦、鋰電池、不銹鋼企業入駐其中。夜以繼日,來自徐工的上千臺工程機械在園區里作業不停。
墨西哥北部城市蒙特雷,成為中企落地的熱土。聯想擴增了工廠,而它的包裝供應商深圳光大同創就在附近幾公里的地方。它的鄰居有來自徐州的工程機械座艙供應商,也有剛剛落地的深圳家電控制器企業。在城市幾十公里開外的地方,浙江企業投資的華富山工業園,入駐了海信家電等企業。
從印尼到墨西哥,從歐洲到非洲,有許多中國企業落地生長的故事,不少人即將抵達,更多人還在關注、了解、調研,大出海有可能成為中國企業和創業者未來5到10年最重要的發展機遇之一。然而許多嚴肅的話題需要認真討論:出海戰略怎樣設定?中國式高效率放在海外是否有效?投資是放諸四海而皆受歡迎的嗎?中國企業如何安全順利地“走出去”?
調研過程中,無論是現場交流,還是電話采訪,都給了我多元的視角和豐富的信息。我總結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需要解決的“321”課題,即三個空間的挑戰,兩種能力的建設,一個系統的支撐。
大出海首先是找位置,地理空間是戰略級選擇,要深入了解、實地調研,避免盲目和倉促。認知空間是更大挑戰,相比于資金風險,文化與合規可能是出海更大的攔路虎,很多出海企業會碰到文化風俗、海關、稅務和法務四大考驗。與此同時,建設共生性社區,充分融入當地社會,是管理者必須重點考慮的事情。價值鏈空間,意味著中國企業需要重置成本結構,重新審視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外部的價值連接,并通過提升設計能力,驅動供應鏈升級。
企業出海一個關鍵能力是供應鏈屬地化能力,只有找到與本土制造商的價值纏繞,才更容易生存,在共生中實現雙贏。與此同時,企業組織自我更新能力很重要。企業出海,其實就是二次創業,生存條件變了,過去經驗未必有效,需要拿出白手起家的心態、篳路藍縷的干勁,派出干事創業的闖將,才能開拓局面。
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企業外派的管理者是大出海最重要的急先鋒、“大水手”。如果不能解決外派人員的后顧之憂,那將是企業國際化的一大掣肘。中國企業出海亟待更完善的配套,需要“一個系統”的建設,只有在外派人員服務、銀行服務、商會支持、政府談判等方面獲得全方位有力支撐,才不至于“孤軍奮戰”。
《大出海》提到的“真出海”,是指企業擁有了一種長期扎根海外的生存能力。本書寫作過程中的一切田野調研、深度對話和密集的案例分析,都是為了回答企業如何構建這種能力。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出海企業思考和啟發,也為政策制定、智庫研究提供一架觀看大出海的望遠鏡。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人民日報》(2025年06月27日 第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