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在網(wǎng)上買舊書,有緣結(jié)識了一位店主,原來是同城人,邀我去她舊書店看看。到地兒一看,大吃一驚,哪是什么書店,簡直就是一個商場。雖說位于城郊接合部的背街,但四五百平方米的臨街門面房里排滿了鋼質(zhì)書架,架上的舊書琳瑯滿目。兩個工人正忙著編號、錄入電腦、上架……
交談后得知,女店主是開廢舊物資回收公司的,生意做得很大,附近幾個縣回收的廢紙都送來。經(jīng)過分類、打包壓縮后,他們再轉(zhuǎn)賣、運往各地的造紙廠。不用說,廢紙中有大量的書籍,甚至有些沒拆封,引來很多舊書店主上門購買。雖說仍是論斤賣,價格卻比廢紙高出十來倍。賣了一段時間后,女店主開竅了,自己開網(wǎng)店賣起舊書來。
我在她網(wǎng)店買過一本《云陽縣航運志》,薄薄幾十頁,定價幾分錢,我卻付了80元,價格翻了幾千倍。但我心甘情愿。這書市面上很難找到,幾乎為孤本,寫作《川江船志》時給我?guī)椭簧佟U勂疬@事,女店主說她也高興,賺錢的同時,為一本舊書找到了好去處。這話說得好!
后來,我又在她網(wǎng)店購得一本《云安湯溪河斜張橋簡介》,為手刻蠟紙油印的小冊子,1975年1月由當時四川的5個單位聯(lián)合編印,總計27頁,品相非常好。云安湯溪河斜張橋是我國第一座斜拉橋,1978年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云安鎮(zhèn)是我童年生長的地方,建橋時,各居委會組織群眾淘洗鵝卵石,義務提供混凝土石料。當年我跟小伙伴一起也參加了這個勞動。當我在網(wǎng)上看到這本小冊子時,毫不猶豫下了單,雖然價格也是略貴。小冊子很薄,紙脆,我特意夾在厚厚的大開本《云安鎮(zhèn)志》里,這樣找起來方便。
有一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則消息,編印這本小冊子的重慶某設計單位要設立院史館,征集藏品。斜張橋是該院當年的科研項目,我覺得由他們來保管、展示這本小冊子,比我夾在書里有意義得多。于是,我拍照、掃描,留下一份電子文檔后,將小冊子快遞過去,捐給了設計單位。院史館開館時,給我頒發(fā)了一張精美的收藏證書。
我跟女店主學習,也為一本舊書找到一個好去處。
我主要是在網(wǎng)上買舊書,也常去舊書店選二手書,多為地方史料和筆記小說,藏書大約一兩千冊。每次拿書回家都是悄悄的,生怕妻子看到了,她又會嘮叨:“家里已經(jīng)堆不下了。”確實,家里書多了也是麻煩事。
我的朋友蔣老師,20多歲開始系統(tǒng)性地買書,已逾30年,家里的書柜、桌椅、墻角都被堆滿。一次聊天,蔣老師告訴我:“我現(xiàn)在沒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保管這些書,我準備全部捐給一所大學。”果然,一個多月后,我看到報道,蔣老師捐贈了兩萬多冊藏書,重達6噸。這所大學決定以蔣老師的名字建立一個圖書室,讓更多的人讀到這些書。
蔣老師為個人藏書找到了一個好歸宿。
《人民日報》(2025年06月25日 第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