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劉艷杰
近日,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舉行。一組數據格外亮眼:本屆峰會有465家跨國公司570位嘉賓參與,其中,首次參會的“新面孔”131人,占總人數的23%,且新興市場企業占比超50%。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這一數字構成體現了中國這片發展沃土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球商業精英的目光,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市場的磁吸力正在加速向更廣闊的地域擴散。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在互利共贏的時代機遇里,中國擴大開放的腳步從未停止,跨國公司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的壯闊圖景正在全面鋪開。
近期,聯合國發布《2025年全球經濟形勢與前景年中更新》。報告指出,貿易摩擦疊加政治不確定性,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放緩至2.4%。經濟復蘇承壓、金融投資放緩,種種不確定性中,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穩定性、確定性,中國經濟所展現的強大韌性,讓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目光聚焦中國。
據統計,2024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48.79萬億元,穩居全球市場前列。2024年網上零售額15.5萬億元,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巨大合作機遇,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加碼中國。今年前4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832家,同比增長12.1%。數據證明,中國不僅是跨國公司的利潤來源地,更是其全球戰略的核心支點。跨國公司與中國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書寫著互利共贏的新篇章。
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完整的產業體系,使得跨國公司在中國能夠獲得無與倫比的供應鏈效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發布的《工業化的未來》報告指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份額達到35%,預計2030年升至45%。由此可見,我國不僅提供市場,更提供從研發到生產、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鏈條解決方案,這種產業生態是其他新興市場難以復制的。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我國紅利已經從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演變為高質量的創新能力,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完整的產業體系、龐大的人才儲備、活躍的創業氛圍、蓬勃的數字經濟,中國市場猶如一片“生態雨林”,為跨國公司提供豐富多彩的創新試驗場和未來孵化器,讓它們在中國經濟的勃勃生機中,找到信心、創造價值。
本次青島峰會,商務部明確傳遞了我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堅定決心:一方面,我國將持續擴大開放領域,特別是在云計算、生物技術、獨資醫院等新興服務業態加快開放試點步伐;另一方面,我國將強化政策供給,包括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研究制定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政策,著力破解企業發展實際難題。近年來,從減稅降費到法治護航,從“單一窗口”到“產業鏈生態”,我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已從政策宣示轉化為外資企業可感知的獲得感。如全國推行的“證照分離”“一網通辦”改革,讓外資企業的設立平均時間從20個工作日壓縮至3天內,部分區域實現“即時辦結”;上海自貿區率先試點“數據海關”,為外資企業提供確定性原則……這些具體而微的改革,印證了我國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的持續提升。
我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解決了跨國公司投資運營的核心關切,為他們提供了可預期的發展空間,也讓其敢于在中國長期布局、深度扎根。這份雙向奔赴,讓跨國公司與中國市場形成了命運共同體:中國持續增長的廣闊空間,為跨國公司提供全球布局中至關重要的增長極;而跨國公司的技術、管理經驗與全球網絡,則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能。從“在中國制造”到“在中國創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跨國公司正搶抓機遇,不斷創造美好未來。
《光明日報》(2025年06月25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