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關切常在生活細微處顯現,政策溫度總于尋常煙火中浸潤心田。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精準之筆勾勒民生圖景,以務實之舉破解民生難題,將“國之大者”化為“民之關切”的治理智慧,在政策落實的溫度中彰顯新時代民生工作的優良實踐品格。
精準識需,感知民生的時代脈動。民生溫度源于對民生需求的敏銳把握。精準施策,必先精準識需。民生這張復雜網絡,在時代大潮沖刷下不斷重塑形態,唯有敏銳捕捉其變化,才能讓政策溫度真正抵達人心深處。過去“一刀切”的粗放模式,已然難以熨帖當下日益個性化、復雜化的民生需求。當數字經濟大潮奔涌,新業態從業者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職業保障的“安全網”卻尚未織密;當“銀發浪潮”加速拍岸,老年群體對優質醫療、便捷照護的渴求日益強烈;當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新市民融入城市、安居樂業的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新課題。這些時代變遷刻下的印記,呼喚政策制定者沉入基層、傾聽民聲,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感知那些細微而真實的民生脈動。只有讓政策溫度計的“探頭”深入社會肌理,方能準確捕捉不同群體的期盼與痛點,為精準施政奠定堅實根基。
靶向施策,破解民生的深層梗阻。民生溫度彰顯于導向施策的破冰之力。面對紛繁復雜的民生訴求,唯有找準癥結,施以靶向治療,才能打通福祉傳遞的“最后一公里”。過去大水漫灌式的投入,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資源錯配。當下,需以“精準滴灌”思維,集中力量解決那些長期困擾民眾的深層結構性問題。針對“看病難、看病貴”,國家醫保談判持續推進,一批“救命藥”大幅降價,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的藩籬不斷拆除,為無數家庭卸下重負;面對“入園難”“擇校熱”的焦慮,教育資源持續向薄弱地區和鄉村傾斜,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穩步提升,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進更多角落;聚焦困難群體,社會救助制度日益完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確保兜底保障網“應保盡保”。這每一記精準的“靶向發力”,都是對民生痛點的有力回應,如利刃般破除梗阻,讓溫暖的政策甘霖得以順暢流淌至最需要滋潤的心田。
長效固本,筑牢民生的溫暖根基。民生溫度貴在持久綿長。唯有構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長效機制,以制度之根深扎大地,方能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托起百姓生活的持久安穩與暖意。構建可持續的民生保障體系,要著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關注人從出生、教育、就業、婚孕、養老直到終老一生的發展,需強化制度設計的系統性和前瞻性,更需動態完善與持續投入的“恒溫”機制,把民生工作落實到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上,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抓到底,確保抓出實效,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
(作者:錢子岳,浙江紹興市越城區鑒湖街道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