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階段,如何讓調查研究真正“沉下去”“實起來”,推動作風建設持續向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力戒形式主義的“關鍵招”,在于把準“三個回歸”。破解調研困局,關鍵要讓調研回歸本質、回到群眾、落到實處。一要回歸“問題導向”,把“群眾愁什么”作為調研的“指南針”。要堅持將“民生痛點”作為調研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要帶著“問題清單”下基層,不提前打招呼、不預設路線,直接到村社區看垃圾清運、到田埂問農資價格、到車間聽工人訴求,真正把問題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二要回歸“群眾視角”,把“怎么說”變成“怎么聽”。基層調研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要和群眾拉家常,要比他們說得“慢半拍”,要記下群眾關于停車位、路燈維修、房前屋后的“碎碎念”,最終目的是要能夠解決困擾群眾的“老大難”。三要回歸“效果檢驗”,把“解決了多少”作為調研的“成績單”。到基層調研,不能“興致沖沖”地來,“兩手空空”地回,收集了多少民生訴求,解決了多少民生實事,只有用實際行動才能讓群眾看到調研的“含金量”。
新時代調研的“打開方式”,要帶著“熱乎氣”創新。數字化時代的調研,不是要丟掉“鐵腳板”,而是要讓“鐵腳板”更高效、更精準。越來越多的地方開發“掌上”小程序、客戶端,群眾在線就能反映問題,基層干部實時查看、限時答復,讓調研從“被動接招”變為“主動問需”。在積極擁抱互聯網的同時,要善于運用大數據分析民生訴求,通過梳理12345熱線、網絡留言的高頻詞,精準定位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薄弱環節,讓調研從“大海撈針”變為“有的放矢”。與時俱進的創新舉措不是要取代傳統的“蹲點調研”,而是用技術手段為調研賦能,讓干部既有“走街串巷”的腳力,又有“見微知著”的眼力,真正把調研變成密切干群關系的“連心橋”。
當調研真正沾滿泥土、帶著露珠,當干部真正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我們就能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凝聚智慧、在一線推動發展。這不僅是糾治“四風”的必然要求,更是踐行黨的宗旨、永葆政治本色的永恒課題。(周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