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連著千家萬戶,系著萬家憂樂,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生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要深化社區治理,著眼于增進民生福祉、做好社區服務,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助推民生建設,筑牢民生基石。
在“民主協商”中抓住治理“公平”,為民生定“準”大局。堅持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以民主協商找到群眾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民生建設的重要原則。一是要以人民為中心。社區治理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傾聽群眾的聲音,從民生視角出發,堅持民主協商與民主決策復合聯動,鼓勵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在民主協商中實現意見輸送,達成利益綜合和平衡,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以數字賦能為手段。以數字技術為新型驅動力,打造數字平臺,提供民主參與空間,隨時隨地進行民意反饋,強化精準思維,以繡花功夫將群眾的需求有的放矢精準治理。三是以政有所為為目標。取民意,實為抓落實,“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是社區治理最根本的底層邏輯,以目標為導向,民主實踐為基礎,將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有機結合,實現社區治理的善治善為。
在“組織嵌入”中滿足資源“可及”,為民生創“新”服務。以社區為主陣地,嵌入社會組織,整合資源,發展群眾家門口服務。一方面是關系的嵌入。社區組織選擇須以堅實民意基礎為前提,契合社區公共服務短缺現狀。依托“服務—體驗—反饋”閉環機制,深化服務效能與情感聯結的雙向互動,著力構建親清信任的良性互動關系。另一方面是資源的嵌入。充分整合社會組織資源,有效供給場地建設、醫療服務、應用技術等要素,為社區提供涵蓋養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殘等領域的普惠性社會服務。同時,必須立足社區實際,融合社區文化與傳統文化,因地制宜打造公共文體空間和便民服務圈,提升群眾生活服務的可及性與便捷度,從而深化鄰里情感聯結與社區溫度傳遞。
在“韌性治理”中促進社區“穩定”,為民生凝“實”安全。強化社區治理韌性,增強社區抗風險能力是保障民生安全的重要舉措。一是提升物理韌性。增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一老一小”等普惠服務,盤活社區閑置資源,合理分配設施服務,打造共享設施網絡和資源互助平臺,更加有效地激發資源共享,塑造社區資源共同體。二是提升組織韌性。厘清社區工作職能邊界,搭建協同治理體系,構建多主體,多階段,強適應,多情景的社會治理框架,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實時感知預警,整合碎片化的工作模式,提升動態適應和問題解決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三是提升技術韌性。推進社區數字技術迭代升級,依托數字平臺強化風險感知能力,破除信息壁壘,優化條塊協同的區域風險響應體系。以技術韌性賦能風險研判與民生短板治理,推動社區整體面對風險的自我組織和自我適應能力提升。
(中共蘭溪市委組織部 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