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和諧穩定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前提。鄉村治理現代化征程中,矛盾化解如暗流礁石,考驗著基層治理的韌性與智慧。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當好群眾的“解鈴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穩住“定盤星”。土地流轉牽涉萬千農戶切身利益,這不僅需要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帶頭流轉,更要化身為政策“翻譯家”,以最樸實的鄉音解讀政策精神。在這其中,基層黨組織需充分發揮統籌協調能力,調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落實黨員聯系戶制度,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耐心解釋流轉方案,平衡各方訴求,用“磨破嘴皮”的韌勁消除誤解隔閡。面對爭議,主動搭建協商平臺,讓村民心聲充分表達,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這“定盤星”作用,確保了重大項目順利推進,讓土地釋放出最大效益,同時守護了每一份應得權益。
筑牢“防火墻”。宅基地邊界模糊、采光通風之爭、施工擾民糾紛……這些看似瑣碎的“屋檐下”問題,若處理不當,極易成為破壞和諧的“心頭刺”。“有事兒找干部”——脫口而出的一句,是村民樸素的信任,正是黨組織發揮作用的支點。黨員干部憑著植根鄉土的公信力與熟稔人情世故的優勢,主動介入,成為專解鄰里“疙瘩”的行家里手。他們熟稔村規民約,引導雙方在規則框架內理性協商,既樹牢了規則權威,也熨平了情感褶皺,將矛盾的火星撲滅在初燃之際。新居落成,昔日的爭執化作彼此的笑容,這一刻,所有的努力結出鄰里和睦的甜美果實。
搭好“連心橋”。引水灌溉、田界分割、農機使用……這些日常生產中的摩擦,若不及時撲救,極易灼傷鄉鄰情誼。黨員干部們憑借“人頭熟、地頭熟”優勢,敏銳洞察矛盾苗頭,第一時間出現在糾紛現場。在田壟之間、水渠之畔,他們就地調解、力爭化解,以公正之心平衡各方訴求。他們不僅是滅火者,更是關系修復者,引導村民換位思考,使每一次調解成為重建信任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