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嚴峻的氣候問題,加快碳減排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全球環境風險的必然選擇。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堅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而能源轉型和產業轉型是核心與關鍵。核能作為一種清潔、低碳、高效、可靠的能源,有潛力成為電力系統安全、低碳清潔電量供給的基礎性能源和主力能源。202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核電是實現“雙碳”目標最為現實的戰略選擇,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展領域。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充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與公眾科普的使命和責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視自然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生命共同體,將利益相關方從政府、合作伙伴、社區公眾等進一步拓展到地球所有生命體,將傳統意義上以人為本的環境責任觀進一步升華到以生命為本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從“3C”公眾溝通理念進一步升華到“共治(Coordinatedgovernance)、共生(Coexistence)、共榮(Common prosperity)”的生態環境保護新“3C”理念,致力于經濟與環境和諧共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企業與社會和諧共榮,全方位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核能智慧和力量。
合力共治,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增效
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氣候變化可造成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喪失,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則有助于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降低極端天氣風險。中國核電充分發揮核能清潔、高效、安全、穩定的優勢,加速可再生能源產業多元發展,全力貢獻全球溫室氣體減排,以避免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消極影響,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核能發電,助推“雙碳”目標實現。發展核能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中國核電將“奉獻安全高效能源、創造清潔低碳生活”作為發展方向,堅守“強核強國、造福人類”的企業使命,不斷搶抓能源體系綠色轉型的機遇,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截至2025年4月底,中國核電控股在運核電機組26臺,裝機容量2496.2萬千瓦,核準及在建機組19臺,裝機容量2185.9萬千瓦,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約5.8億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5.1億噸,生態效益相當于植樹造林約520萬公頃。
“核能+”應用,賦能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中國核電聚焦應用場景,提出“核能多元化”思路,以核電技術引領產業綠色轉型。核能供暖方面,秦山核電依托核能供暖示范項目,利用核電基地機組剩余熱功率并通過先進的熱力傳輸技術,將溫暖送至海鹽縣的居民小區、公共服務設施及工業園區。2022年,我國首個核能工業供熱項目在浙江海鹽建成投用,為多家工業用熱企業提供能源替代,該項目年工業供熱約28.8萬吉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4萬噸。核能供汽方面,中核集團田灣核電蒸汽供能項目作為全國首個大規模工業用途核能供汽示范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項目”“和氣一號”項目于2024年6月建成投產,每年可為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提供480萬噸工業蒸汽,相當于每年減少燃燒標準煤40萬噸,等效減排二氧化碳107萬噸、二氧化硫184噸、氮氧化物263噸,同時每年可為石化基地節省70多萬噸碳排放指標,為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共生融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核美家園”
中國核電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保護生物多樣性融入企業發展戰略,長期開展水生生物、陸生生物及其棲息地保護,與自然共生融合,創新打造“核諧之美”生物多樣性品牌。
開展定期生態監測,維護良好的生物棲息環境。中國核電在電站建設伊始精心規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核電項目選址、建設、生產運營、項目安全延續或退役等全過程全范圍,常態化開展廠址周圍區域大氣環境、噪聲、海域環境、水土保持監測,定期匯報并及時采取行動,將項目周邊生態擾動降到最低,實現企業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
精心呵護,保護物種多樣性。中國核電各核電基地周邊生活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公司不斷探索物種保護的有效方案,積極保護陸生生物、水生生物以及周邊環境,實現項目運營與自然和諧共生。白蝶貝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譽為“珍稀瑰寶”,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中國核電在海南利用核電溫排水余熱養殖白蝶貝,既保護了白蝶貝,又抑制浮游藻類的大量滋生。同時,通過將生蠔與白蝶貝形成組合、開展套養,也有助于生蠔的養殖,達到了防止水質富營養化、保障機組安全運行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多贏效果。
創新公眾溝通,以生態科普提升公眾核電認知。中國核電將核電周邊的小生靈視為生命共同體,打造了以核電站周邊珍稀保護動物為原型的“雙C萌寵團”,推出國內首部核能領域聚焦“生物多樣性”主題核電題材動畫視頻《核力出奇跡》和動畫電影《核力總動員》,利用現代傳播理念,探索出一條青少年生態文明意識與核能可持續發展的啟蒙之路。
共榮共享,打造首個核電周邊零碳示范村
三門核電積極探索央地合作新模式,通過“央企+地方+村級”的黨組織聯動開展“核我一家”黨建聯建,著重在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上發力。充分發揮村內河塘資源,招商引進中核匯能浙江分公司投資8600萬元建設18兆瓦“漁光互補”項目,年發電量約1800萬度;免費為25戶低收入農戶安裝屋頂光伏,平均每戶5千瓦,每戶每年可增收2000元,持續獲益25年。投資309萬元打造43畝零碳智慧果蔬大棚基地,幫助三核村建設“紅美人”柑橘大棚種植基地,通過引進專業農技人員,推廣優良品種和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提高產品質量與產量。自結對幫扶工作啟動至今,三核村集體收入從14萬元躍升突破百萬元大關。該項工作榮獲浙江省結對幫扶考核優秀稱號、第十八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
一是升級“3C”理念,注重地球生命共同體建設。核電是現代社會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息息相關,其穩定運營依賴于良好的氣候條件,核電巨大的減排價值也將助力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核電創新將其利益相關方從政府、合作伙伴、社區公眾等進一步拓展到地球所有生命體,將傳統意義上以人為本的環境責任觀進一步升華到以生命為本的“共治、共生、共榮”生態環境保護觀,為推動中國企業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決策考量、提升企業責任競爭力提供借鑒。
二是堅持安全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安全是核電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不僅強調核電運行安全,更應對地球生命共同體安全。企業需始終堅持“理性、協調、并進”的中國核安全觀,把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首要位置,關注核電站從選址、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全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每項具體活動對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影響,加強項目全過程生態環境影響與風險管理,打造能源安全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協同共進的環境友好型核電廠。
三是持續探索“核能+”應用場景,貢獻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為充分發揮核能清潔、低碳、高效、可靠的優勢,最大程度貢獻國家“雙碳”目標實現,企業需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進一步拓展“核能+”綜合應用場景,穩步推進核能在區域供暖供冷、工業供熱、制氫、醫療等多領域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能源轉型引領產業轉型,貢獻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四是生態科普與核電科普跨界融合,拉近公眾科普親近感。自然萬物生靈在激發公眾共鳴、拉近企業與公眾親近感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中國核電通過“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動、“核諧之美”生物多樣性攝影大賽、打造《核力出奇跡》動物萌寵動畫片、推出文創產品等形式,向公眾展示中國核電基地周邊美麗的生態環境,讓中國核電“可靠、可親、低碳、賦能”的品牌形象走進公眾內心,提高了公眾對綠色核能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為推動核能事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五是立體化傳播,形成常態化信息披露機制。重視回應監管機構、投資者、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方對公司信息披露的需求,通過依托“魅力之光”平臺舉辦知識競賽、科普講座、院士講座等活動,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專題報告,以及開設官網社會責任專版等形式,加強核能貢獻美麗中國建設相關的信息披露,全面提升中國核電貢獻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與美麗中國建設的使命感和美譽度。
目前,全球能源正處于向清潔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全球核能界正在探索和開發新一代先進核能技術,以期解決當前核能發展中的安全、經濟和環保等相關問題,同時為核能的清潔低碳供能拓寬了綜合應用場景。未來,中國核電將繼續履行好建設美麗中國、助力生態文明的神圣責任,善用核能力量,賦能美好生態,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