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教學成果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與思路
當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浪潮奔涌向前,當數字技術進一步推動設計產業數字化轉型,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的設計教育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學院以破局者的姿態,執筆書寫回應。四載深耕,學院形成了“藝商融合、三創一體”的教育新模式,將藝術的靈韻、商業的理性、技術的鋒芒熔鑄為一柄開拓之刃。在這里,水墨丹青與數據算法共舞,文化根脈與商業邏輯交響,課堂的方寸之地延伸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的試驗場。這場革新不僅重塑了設計人才的成長軌跡,還提供了貫通創意價值鏈與商業生命力的寶貴育人經驗。
“雙鏈”重構,設計藝商融合新模式
當藝術與商業在時代的熔爐中不斷淬煉,當水墨丹青遇見數據洪流,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正依托教育哲學,解構傳統學科的圍墻。藝術的詩意與商業的理性在此共舞,技術的鋒芒與人文的溫度在此交融,共同織就一張貫通創意價值鏈的經緯之網。
藝商共生的“化學反應”,在學院悄然發生。學院將非遺文化中的東方美學注入現代商業邏輯,讓八仙過海的故事在品牌設計與IP孵化中煥發新生;將刺繡文化融入課程,用刺繡的傳統針法展現嶺南美食的獨特魅力。當學生團隊操刀增城遲菜心品牌設計時,田間地頭的煙火氣與消費市場的需求在一次次提案迭代中實現美學和商業的和解。
“三創”裂變編織出從靈光乍現到產業落地的完整敘事鏈。課堂化作創意的孵化器,實驗室轉型為創新的驗證場,而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土壤,則成為學生創業的試金石。學院學生主導的非遺數字文創設計和蠟染手工文創作品在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獲獎后,轉身登上廣州設計周的舞臺進行展銷,實現商業轉化;游戲原畫課業作品在“華商·中手游神繪杯設計大賽”中經過校企聯合多次打磨,轉化為香港中手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手游”)游戲開發中的系列角色與場景。在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每份作業都可能成為推動行業生態發展的種子。
支撐這場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是學院堅守的“六通”人才培養模式,即“專業通產業、成果通商業、課堂通項目、藝術通技術、課內通課外、學生通導師”。專業與產業的毛細血管在此相連:企業導師帶著真實項目走進課堂,學生方案直通東莞制造業生產線;技術與人文的DNA雙螺旋持續進化,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工具課程與文化創意工作坊并行開設,讓AI生成的虛擬模特身披香云紗,在數字T臺演繹文化傳承的新形式。
產教融合,鍛造學生核心競爭力
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讓課堂與生產線共振、讓教案與商業計劃書同頻。當超火(深圳)游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火游戲公司”)的游戲原畫需求成為課程作業,當中手游的IP孵化項目變成畢業設計選題,教育生態的DNA在真實的產業脈搏中完成進化。
校企聯合打造的“育人劇場”上演著教育與產業的雙向奔赴。學院與超火游戲公司共建的“3D建模工作坊”“游戲策劃工作坊”“動畫解算工作坊”里,企業導師帶著實戰項目進駐課堂,學生在游戲角色建模中了解用戶心理,在UI動效設計里分析流量變現法則。這種“產業需求前置”的育人邏輯,使實踐課程緊貼產業發展脈搏,讓學生的畢業作品集成為學生走進中小企業的助推器。
數智時代的創新引擎在實驗室的藍光中轟鳴不息。DeepSeek工具課程重構設計思維,學生輕觸鍵盤便能召喚“數字繆斯”。中國傳統紋樣在算法中衍生出諸多變體,廣府騎樓在元宇宙空間拔地而起。而校企聯合打造的動漫游戲產業學院,既是技術賦能的“武器庫”,更是商業轉化的“煉金場”。一組學生創作的國風游戲皮膚,經校企聯合打磨已在游戲開發中被正式選用。
開拓國際視野是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另一重點。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課程模塊漂洋過海,在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的課堂落地生根;在英國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研修課堂上,學生利用中國傳統符號元素進行標志作業創作,以中西方美食文化符號為主題的郵票設計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融合與創新,讓西方設計界看到了東方美學的當代轉譯。那些閃耀在紅點獎、iF設計新秀獎證書上的光芒,是這首產教融合交響曲中的動人音符。
師生共進,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
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的育人沃土上已結出累累碩果。師生在競賽擂臺與產業疆場中盡展風采,將教育的能量轉化為服務區域發展的澎湃動能。
學生在國內外賽場不斷亮相。1356項獎項的戰績簿上,鐫刻著敢想敢為的青春印記。《醒獅魂》與《四時趣》獲得米蘭設計周高校設計作品展文創產品設計專項賽暨全國高校大學生非遺數字文創設計大賽一、二等獎;大三學子操刀的鄉村振興IP“荔枝茶寵”設計,從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中脫穎而出,助力增城荔枝產業鏈發展。5%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有的學生將畢業設計方案與大學生創業計劃書落地為廣州松之果藝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中國神話故事和經典名著為靈感來源,將嫦娥、玉兔、月亮等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打造具有東方美學特色的珠寶首飾,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有的學生帶著創新創業大賽計劃書走進融媒體行業,成為廣州壹博傳媒科技有限公司中年輕的融媒體達人。
教師的進化演繹著教學相長的共生故事。在學院的組織與推動下,學生在3年中獲得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中國好創意暨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等國家級別獎項17項,讓課堂教案化作廣州華商學院文化品牌升級的智庫方案。教師在兩屆廣東省高校美育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在廣東省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評選中獲得二等獎1項。教師將教學案例、企業案例與設計美學完美融合,淬煉出省級、院級一流本科課程。當19名“雙師型”教師穿梭在學院與中手游設計院之間,教育的邊界逐漸消融,他們既是講臺上的知識傳授者,也是產業前線的“特種兵”。
學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反哺,書寫著產教融合的嶄新篇章。增城區派潭鎮高灘村文化長廊的景觀設計方案,從學生課程作業轉化為服務地方的工程;“何仙姑傳說”品牌視覺設計項目推動了增城特色產品包裝的升級,帶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發展,讓設計照進現實,為商業服務。那些閃耀在廣州設計周展臺上的學生作品,那些走出校門服務地方、提倡可持續設計理念的課程作業,那些被寫進華商校史的生動案例,都體現著“真正的教學改革,終將化作推動時代向前的巨浪”。
多維網絡,孕育未來設計力量
在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的發展版圖上,編織著一張連接“課堂—工作坊—產業—社會”的生態網絡,致力于讓每個創意細胞都能找到生長的沃土。在省級游戲繪創科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中,3D打印機的嗡鳴與水墨渲染的沙沙聲奏出了時代的交響樂,教育的邊界正在這片熱土上無限延展。
校企共建次世代建模、地編燈光等7間實驗室及5個工作坊,投入超600萬元。虛幻引擎5的藍光映照在學生專注的面龐上,學生運用數字筆觸打造著游戲設計中的場景美學;非遺文創設計工作坊中,學生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廣州彩瓷的紋樣在虛擬展廳中呈現。這些實驗室和工作坊獲得了中手游等企業的肯定。
學院打造的“創藝星火”孵化器既是夢想的溫床,更是商業的試煉場。在麗江古城里舉辦的學生作品展銷會上,大三學子的“七彩云南·創意無限”主題文創單品一日售罄;在課堂成果轉化過程中,“荔枝茶寵”的產品設計實現了商品化并在網絡上銷售,銷售額破百萬元;旅游文創產品設計課的教學成果在學院與肇慶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部門的合作和推動下轉化為商品,在鼎湖山、七星巖等景區進行銷售,部分單品一日售罄。
學院牽頭成立“廣州東部設計教育聯盟”,串起廣州商學院、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廣州華立學院的資源鏈;與各校共建的“數字文創聯合工作室”,讓增城學子的作品直通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展。
在廣州華商學院創意與設計學院里,每一次課堂上的思維碰撞,都在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每一件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作品,都在重構廣州華商學院實踐教學模式的新坐標。
站在產教深度融合的潮頭,學院正以更銳利的革新姿態破浪:推動“藝術+商業+技術”的“基因重組”,打造跨學科課程矩陣;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設計人才樞紐,利用青年的創意為產業鏈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攜手兄弟院校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不斷探尋設計教育的發展新路。
(楊磊 蔣明 陳曉堅 李明 葉偉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