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各級黨組織當在人才引、育、留方面持續發力,持續激活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勢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勁動能。
精準施策靶向引才,育強科技人才“生態林”。青年科技人才肩負著新時代科技強國重擔,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各級黨組織應當緊扣國家戰略亟須領域靶向發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關鍵賽道上構建“需求牽引、精準對接”的引才機制,針對“卡脖子”技術攻關方向,實施定向引進計劃,通過“領軍人才舉薦制”“海外英才聯絡站”等渠道,動態對接全球頂尖科研團隊中的青年骨干。同時,強化政策配套協同,對戰略領域急需人才開辟落戶審批、項目申報等“綠色通道”,在科研經費包干制、團隊自主組建權等方面形成制度突破,以“量身定制”的服務保障破除人才落地后顧之憂,讓“高精尖缺”人才與創新需求精準咬合、同頻共振。
開放滴灌系統育才,催生發展創新“能量場”。青年科技人才如同亟待萌發的創新種子,其成長質量取決于培育生態的豐沃程度。需以“全周期滴灌”理念重塑人才培養模式,在光子芯片、深地探測、智慧農業等戰略領域構建“學科鏈—人才鏈—產業鏈”融合培育體系,依托國家重大工程設立“攻堅實訓基地”,讓青年人才在國產大飛機規模化生產與高頻次航線運營、超深水原位科考站集成調試等真實場景中淬煉本領。需搭建“光合作用”創新平臺,推動科研院所向企業開放重大儀器設備共享池,支持青年學者通過“技術經紀人”機制參與成果轉化全流程,在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科學家持股計劃等制度創新中激活人才價值,讓每粒創新種子都能在陽光雨露中舒展枝葉、孕育突破。
量體裁衣動態用才,搭建施展才華的“大舞臺”。用好青年科技人才,貴在“量體裁衣”的智慧,唯有在適配的科研生態中扎根生長,方能催生變革性的創新成果。一方面,建立“多維畫像”的人才評估體系。打破資歷、頭銜的隱形門檻,在量子計算、基因編輯等尖端領域試點“代表作”評審制度,對突破性成果實施“即評即獎”快速激勵機制。另一方面,構筑“全鏈護航”的科研保障機制。推行“選題立項自主申報”“經費使用負面清單”等制度創新,在智能駕駛、合成生物等交叉領域設立“長周期滾動支持計劃”,建立科研容錯備案與試錯補償雙機制,構建“前沿探索有人撐、攻堅克難有后盾”的創新環境,讓青年人才在科技強國的創新浪潮中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站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歷史節點,各級黨組織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栽樹工程”的定力,厚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沃土,激活高質量創新發展“一池春水”。
(作者:謝琦洋,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黃家街道辦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