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體系建設、教研一體化改革、文化交流、高層次人才引進等工作收獲新成效,寬敞明亮的新校園如期建成,培訓規模和影響力逐步擴大……近年來,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堅定“高層次、正規化、有特色”辦學理念,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和真抓實干的行動逐步破解基礎薄弱、力量不足等瓶頸問題,在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蹄疾步穩,為福建統一戰線事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精準謀劃,厚積“高層次”教培勢能
社會主義學院的學員主要是統一戰線各領域代表人士和統戰干部,他們文化知識豐富、研究能力強、社會閱歷與實踐經驗足,面對這樣一個“高層次”學員群體,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堅持在教學、師資、科研等方面對標“高層次”,更好地滿足學員的學習需求,取得了新成果。
教學上,科學系統制定課程研發計劃,建立了《共識教育核心課程簡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教學大綱》等課程體系,攜手各民主黨派省委會共同開發12門精品課,評選一批全省社院系統統戰理論精品課,形成“政治共識教育”“文化認同教育”“能力素質培養”三大教學模塊。學院還大膽革新,相繼推出了研討式、案例式、分析式、“三人同臺”等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第四十八期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進修班學員林羽在結業式上分享學習收獲時說到:“培訓課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圓桌課堂、魚骨圖研討等分析式教學,讓課堂由‘灌輸式’變為‘參與式’,既提升政治理論水平,又拓寬知識面、增強履職本領。”
科研上,立足教學需求、學科建設和教材研發,推進教研一體化改革。學院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聯合開展的“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關于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實踐研究”課題順利結項,并被評為優秀,形成了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關于統一戰線工作《講話實錄》《重要論述摘編》《重要論述和實踐研究報告》等“三位一體”成果,受到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主要領導充分肯定。組織全省社院骨干教師力量,完成《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輔導教材》編寫,15個專題同時作為“教研一體化”課題,結項并進入課堂,形成了“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的教研格局。2023年以來,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承擔完成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課題、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等省部級課題6項,完成廳級課題35項,教師發表文章50余篇,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12次,7項課題獲得省級獎項,統戰理論研究水平穩步提升。2024年,省統戰理論研究會在省社院設立“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研究基地”,《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被列為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期刊,“文化縱橫”欄目被評為第七屆華東地區期刊“優秀欄目”。
師資隊伍建設上,堅持引才育才并舉。2023年以來,招錄博士3名,選聘客座教授43名,通過成立專家工作室,安排教師到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省委統戰部跟學跟訓,支持訪學掛職鍛煉等措施,不斷提升師資力量和水平。專家工作室相關經驗做法得到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主要領導肯定批示,多名教師列入“全省百名社科專家講堂師資庫”,被聘為省“福文化”工作專家、省政協聘特約研究員等,并在全國社院系統賽課中獲獎。
規范增效,夯實“正規化”辦學基礎
近年來,福建社院堅持“正規化”思路,通過大力推進辦學治院機制化和規范化,全面提升工作質效。
在辦學保障方面,全面梳理健全學院規章制度,確保各項工作統一、規范、高效。堅持以嚴的機制,推動完成新校區項目建設并投入使用。如今的校園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智慧社院”建設實現了“辦公管理一體化”“學員服務一卡式”等目標,為教職工和學員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辦公辦學效率大大提高。
教學管理方面,進一步完善課程開發和精品課打造工作制度,建立了全鏈條式的課程質量評估審核體系,開展專題研討、專課專議和新課試講70多場次。加強課堂全過程監督,實行課堂“雙評制”,與外聘教師簽訂《課堂教學政治紀律承諾書》,安排副處、副高以上人員輪流聽課等,確保教學安全和質效。
辦學機制方面,發揮聯合黨校聯合辦優勢,建立起由省委統戰部牽頭、社院承辦、各統戰系統單位落實的教培工作機制,牢牢穩住基本盤,全面完成了計劃內培訓任務。同時,擴大覆蓋面,開拓新渠道,與全國10多家社院簽訂聯合辦學協議,積極承辦委托班次。2023年以來,已舉辦培訓班158期,累計培訓學員8279人次,培訓量逐年提升。
守正創新,打造“有特色”辦學品牌
學院堅持以“有特色”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在探索富有福建特色、統戰特色辦學品牌上邁出新步伐。
在實踐教學上,深挖用好理論和實踐“富礦”,組織力量完成同心館建設,重點展現統一戰線歷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福建的孕育與實踐等,并開發現場教學和多維互動式教學課程,成為兼具教學與展示功能的特色場館。精心選取“三進下黨”“木蘭溪治理”“萬壽巖遺址保護”等26個實踐教學點、設計20條教學線路,切實提升“福建辨識度”。
辦學模式上,創立“一班一策”個性化辦學品牌,建立豐富的師資庫和課程單,在突出培訓主題的前提下,根據學員的界別、地域分布、職業特點等因素,差異化組合教學課程,精準確定教學目標,定制培訓內容和辦學形式,滿足不同學員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逐步實現了因材施教、科學施教。
文化學院工作上,擦亮同根文化品牌。立足福建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多等特色資源,與中華文化學院共同舉辦首屆“閩海論壇”,開展閩臺“福”文化主題系列活動13場次,創辦“閩海大講堂”,堅持每季度聘請知名專家學者登壇開講。聯合有關單位,舉辦“海峽兩岸茶文化研習營”“閩澳大學生陽光交流營”等國情教育、中華文化研修和尋根活動14期,編寫出版《福建文化海外傳播叢書》,持續豐富品牌內涵,提升影響力。在2024年中央社院舉辦的“新時代中華文化論壇”上,學院作為唯一一家省級社院代表作主旨發言。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將始終堅持“社院姓社”,堅決扛起“為統一戰線培育一支堅強可靠的人才隊伍”的職責使命,在“高層次、正規化、有特色”辦學道路上步履不停,努力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貢獻更大力量。
(楊秀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