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是抓好農業發展的關鍵路徑,要堅持科技打頭陣,因地制宜挖細挖實鄉村實際優勢,以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方能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科技攻關”,破“要素壁壘”,塑造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優勢。農業發展,利在科技,以科技創新為新型驅動力推動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化農業轉型。一是培育發展種子技術。種子安全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要加大種子技術科研投入,構建現代種子發展創新體系,利用先進育種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廣適良種,完善育種創新機制,有效實現“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轉化推廣。二是研制新型農機設備。以物聯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為支撐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聚焦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把握大型與小型智慧農機研制的平衡點,協同創新,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農機現代化水平。三是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國家-市場-社會多主體聯合創新運作平臺,以頂層設計提供政策支持,引導市場金融、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增強種業核心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撐。
“多元協同”,融“要素聚集”,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新業態。以科技和模式創新雙輪驅動助推農業結構迭代升級,實現要素協同,產業融合。一是堅持因地制宜與精細管理。我國區域遼闊,不同區域產業基礎和自然資源差異大,難以用單一的發展模式“全域滲透”。對此,在抓鄉村農業發展“共性”的同時著重把握不同鄉村農業獨有的“個性”,精細化挖掘農業特性,因地制宜促發展,防止過度追求農業現代化發展而出現“一刀切”現象,導致負外部性影響的產生。二是兼顧綠色農業與經濟效益。“綠色”和“效益”不是絕對的零和博弈,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農業發展,以綠色為總基調,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積累農業綠色發展新優勢,在綠色中實現經濟效能有機增長,實現“綠色”和“效益”的雙贏。三是產業融合與鄉村建設并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一環,要推動多要素協同聚集,將產業融合與鄉村建設有機結合。依據鄉村規劃,以農業現代化為核心,通過藝術賦能打造農業生態景區;以文化為抓手,促進文旅融合;以科技為引領,發展智慧農業。
“注重人才”,握“要素核心”,凝聚農業現代化發展新活力。農業現代化,人是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一切行動都要依靠人來實現,必須抓好“人”這個關鍵環節。一是培育多元人才體系。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教育資金,鄉村項目,培育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體系,加強由農業技術專家、推廣骨干、高素質勞動者等組成的高質量隊伍建設。二是引進外來專業人才。優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環境,注重引進科技研發團隊、農業企業專項人員、耕地承包大戶等專業人才,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組織、研發、宣傳、種植等重要支撐。三是重視小農戶的參與。小農戶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傾聽民聲,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帶動小農戶加入現代化進程,協調好小農戶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系,提高農民數字素養,強化利益聯結,推動我國農業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歷史性跨越。
(作者:李臻,中共蘭溪市委組織部選調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