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關系到鄉村經濟的“硬實力”,更牽系著鄉土文明傳承與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隨著國家政策的持續加碼,鄉村產業已從過去的“小散弱”逐步向“專精特”轉變,成為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繁榮的關鍵引擎。然而,如何讓這些扎根鄉土的產業之樹真正枝繁葉茂,而非止步于短暫的“政策花期”,成為考驗攀枝花市仁和區鄉村全面振興成色的關鍵命題。
夯實產業根基,以特色定方向。鄉村產業的首要任務是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仁和區鄉村產業發展堅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思路,深入挖掘本地自然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底蘊,避免同質化競爭。持續深挖當地特色農產品,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引入先進種植技術,培育優良品種,提升農產品品質。大力發展農業深加工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開發多元化產品。同時,開展農產品品牌建設,通過舉辦品鑒會、交流會等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
探索多元模式,以融合增效益。鄉村產業的發展,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農業生產,要打破產業界限,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價值最大化。仁和區鄉村產業振興通過“農業+”模式延伸價值鏈——“農業+加工”解決農產品出路問題,“農業+旅游”解決淡季閑置問題,“農業+電商”解決銷售渠道問題,農業、旅游與文化產業在碰撞中擦出合作的火花,實現共生共榮。要挖掘傳統民俗文化,舉辦民俗表演、非遺展示等活動,豐富旅游內涵,帶動周邊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迅速升溫,全方位為村民開辟增收新路徑,讓鄉村產業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擁抱數字浪潮,以創新強動能。傳統產業不意味著落后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老產業”也能煥發“新青春”。仁和區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搭建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短視頻營銷等方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走向城市餐桌。要組織開展電商培訓,邀請專業講師為農民傳授電商運營、直播技巧等知識,打造出一支既手握技術“金鑰匙”,又善用經營“指揮棒”的新型農民隊伍。此外,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智能化監測與調控,實現精準灌溉、施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打破農產品銷售的時空限制,提升鄉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讓鄉村產業搭上發展的“快車道”。(攀枝花市仁和區委組織部 吳泓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