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忻州市畜牧業產值突破67.2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2%;羊飼養量以401.11萬只的規模穩居山西省首位;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4%……一組組數據背后,正是這座北方畜牧強市以“穩產保供”筑牢產業基底、以“全鏈升級”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保供與增收:畜牧產業的“雙重使命”
在岢嵐縣萬只羊生態養殖示范基地,標準化羊舍依山而建,自動飼喂系統精準投料,工人們將打包好的有機肥裝車發往周邊農田。“基地年產肉羊2萬只,帶動多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80萬元。”基地技術負責人介紹。
2024年,忻州市畜牧產業多元供給格局成型,全市生豬出欄量118.8萬頭,同比增長10.4%;肉牛出欄量以12.6%的增速躍居全省第三;家禽、水產品產量分別達677.37萬只、2765噸,形成“豬牛羊禽漁”多元供給體系。科技賦能降本增效,繁峙縣恒晟養殖場引進全自動化雞舍,養殖效率提升40%;靜樂縣4個村集體采用標準化鵝舍,6.3萬羽肉鵝存活率達89%,戶均增收1.5萬元左右。政策紓困激發活力,通過設施農業貸款貼息、奶業新型主體培育等項目,累計發放補貼421萬元,惠及18個新改擴建畜禽規模養殖場。
生態與循環:綠色養殖的“忻州解法”
原平市唐林崗村的千畝稻田里,魚蟹游動攪起層層漣漪。“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讓畝均收益增加800元,化肥使用量減少三成。”種養大戶王建軍算著“生態賬”。這種“一地雙收”的實踐,是忻州畜牧業綠色發展路徑的生動體現。
糞污變資源,全市目前建成9家有機肥生產企業,年轉化畜禽糞污150萬噸;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8%,相當于每年減少使用12萬噸化肥。技術破難題,推廣陸基圓池(桶)循環水養殖技術,3000平方米標準化魚塘實現尾水零排放;寧武縣“見犢補母”項目促進草畜平衡,減少過度放牧5.8萬畝。寧武縣東寨鎮養殖戶李三保說:“以前總覺得多養才能賺,現在明白‘精養’更劃算。草好了,牛就少生病,去年獸藥支出少了5000多元。”生態鏈延伸,河曲縣奶牛場將糞肥用于飼草種植,形成“牛——肥——草”閉環;五寨縣發展林下養鵝,89%的存活率開辟出生態養殖新賽道。
防控與安全:筑牢疫病“防火墻”
在繁峙牧原三場,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分析著豬群健康數據,AI識別技術可在15秒內鎖定異常個體。“這里每批出欄生豬都經過42道檢測,直供粵港澳市場。”場長介紹。忻州構建的疫病防控體系,成為產業安全的關鍵支撐。
免疫屏障全覆蓋,全市重大動物疫病群體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布病免疫牛群抗體轉陽率超80%;“先打后補”政策覆蓋91個養殖場,補助資金同比增長23%。智慧監管無死角,通過“牧運通”“智慧獸醫”平臺,實現14.9萬頭生豬、169萬只羊全程可追溯;371名官方獸醫完成年度培訓,檢疫檢測合格率達100%。無害處理保底線,4個專業無害化處理廠年處理病死畜禽50萬頭,配套建成冷凍暫存庫、運輸專線,2024年處理病死豬24.7萬頭,補助資金全部到位。
聚合與升級:全產業鏈的“突圍戰”
從岢嵐山坡的絨山羊到定襄縣的冷鏈物流車,忻州畜牧產業正打破“養殖——銷售”單一模式,向全鏈條要效益。前端強種業,建設晉嵐絨山羊、晉神肉羊等3個省級種畜禽場,全市畜禽良種化率達85%;實施肉牛凍配改良6689頭,引進良種豬2000頭,建成大口黑鱸良種繁育基地;與中國農大合作攻關肉羊同期發情技術,將繁殖率提升30%。中端提標準,推動新大象等龍頭企業建設屠宰加工中心,生豬屠宰檢疫率、落地監管率均達100%;忻府區在12家智慧養殖試點場環境控制、精準飼喂等關鍵環節機械化率達到75%,全區制定肉鵝、稻漁種養等12項地方標準,綠色有機認證畜產品產量占比達18%。后端拓市場,“忻州羔羊肉”2024年京東渠道銷售額達8246萬元;繁峙牛肉通過北上廣推介會新增港澳訂單,全年供港澳1875噸;神池縣雁門肉羊集群接待研學游客2.17萬人次,帶動綜合收入187萬元。
當前,隨著1420畝稻蟹種養項目啟動、50萬噸有機肥產能釋放,以及支持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的深入實施,忻州畜牧產業正朝著既定目標穩步邁進。這場從傳統養殖向現代化全產業鏈的突圍,為資源型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忻州日報記者 劉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