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非網民群體占非網民總體的比例為46.8%。從年齡段分布來看,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已經成為非網民的主要群體。隨著AI時代的來臨,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等大語言模型聊天機器人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日益得到廣泛應用。與此相應,將大語言模型接入語音助手成為各大電子設備生產商的共同選擇。但2024年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僅有10%的老年人很好地了解如何使用這類技術的相應功能。這個數據折射出更深層的認知斷層——當智能語音助手深度嵌入家電、醫療、金融等民生領域,老年群體不僅面臨具體的操作障礙,而且面臨顯著的技術認知剝奪風險。當前,全國二級及以上醫院正在全面推進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10項服務30條措施。這已經或將給眾多患者特別是年輕人帶來了更加便捷的就醫體驗和更加優質的就醫服務,但對老年患者而言卻可能構筑起新的就醫屏障。老年群體面臨陷入雙重困境的現實風險,既被排斥在數字主流之外,又不得不面對各種生存必需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人們不免擔心,AI技術是否正以“進步”之名,將2.8億老年人推向系統性社會排斥的邊緣?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正視的是,技術革命的加速度很可能會撕裂代際數字生存權,智能時代的社會包容性正在經歷嚴峻的考驗。
AI技術對老年群體的三重排斥
一是物理層排斥。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指紋磨損、虹膜渾濁、皺紋增多,面部特征容易發生變形等生理特征變化,常導致身份認證失敗。現有AI模型訓練數據多基于青年群體,老年生物特征樣本不足。部分老年人存在視力、聽力等身體機能方面的問題,在進行人臉識別認證操作時容易失敗。語音交互中的方言識別率不足,也導致部分老年人與AI客服進行溝通時難以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二是認知層排斥。生成式AI依賴自然語言指令,需要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老年人常使用模糊表達。生成內容相對冗長或包含專業術語,老年人需自行刪減或追問細化,但缺乏操作技巧,這對部分老年人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更重要的是,算法推薦會導致老年人的“數字迷失”。AI時代網絡環境的復雜程度日益提升,大量的虛假新聞、詐騙信息、廣告等內容充斥著整個互聯網,導致老年人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實性。這不僅限制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也影響了他們與社會的互動和交流。
三是制度層排斥。隨著公共服務的日益AI化,線下服務逐漸削減,若缺乏適老化政策的彌補和制衡,“技術賦能”很可能異化為“技術棄老”。相關調研數據顯示,三甲醫院窗口中,85%被自助機所取代,而超出60%的老人卻不會使用掃碼掛號技術。當前金融機構普遍推行的智能化、數字化金融服務,與老年人的傳統使用習慣大相徑庭,也讓老年群體產生了較大的心理落差。
構建“適老AI”生態體系
技術適老是推動老年人融入AI時代的關鍵一環。軟件綠色聯盟發布《移動終端適老化評測標準》,推動針對老年群體的服務從“智能”到“智適”。小米手機的“銀發模式”,通過跳出單一感官優化的傳統思路,根據“觸感錨定操作安全”“語音彌合表達鴻溝”“視覺重建信息秩序”的三維融合,重構老年人數字生存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抖音的算法包容性改造推出了“長輩模式”,對原抖音APP的繁多功能進行了精簡和優化。通過縮減大部分冗長功能,簡化了頁面結構,降低了老年用戶的學習成本。
智能監護和數字陪伴在打造適老AI體系中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于有行動障礙或發生跌倒事故風險較大的老年人而言,通過穿戴智能設備等產品和技術,可以降低老人跌倒傷害的風險。當老年人無人看護時,智能設備可自動監測到報警需求,進而幫助撥通緊急救助。在強調情緒價值的當下,數字陪伴成為AI時代的熱門話題。
代際協同也在適老化社會建設中起到積極作用。比如,可通過全民參與的“反哺工程”,助力老年人融入AI時代。上海曹楊新村街道率先啟動“數字伙伴隨身陪”場景建設工作,通過一對一答疑幫辦、面對面貼心指導,攜手“家門口的會客廳”、社區共建單位資源等舉措,彌合數字服務“使用溝”、數字技能“知識溝”、數字產品“接入溝”。家庭支持更是尤為重要,比如,孫輩為祖輩精心制作和細致講解AI使用手冊,能顯著提升老年人對AI產品的使用意愿。
協同路徑:AI發展需要“慢變量”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我們可從技術設計倫理、政策制度兜底、社會協調構建、重塑人文關懷四個方面來共同幫助老年人融入AI時代。一是在技術設計倫理的層面,企業可以開發“銀發測試員”崗位,強制適老化標準,打造包容性交互設計;二是在政策制度兜底的層面,政府設立“AI適老化改造補貼基金”,規定公共服務必須保留線下渠道,保證服務雙軌制;三是在社會協同構建的層面,引入科技公司參與社區數字基建,組織社區志愿者以及家庭成員進行適老化培訓。同時,激活老年群體內生力量,培訓老年人對AI產品的接受度和使用熟練度,推動社會資源向老年群體傾斜;四是在重塑人文關懷的層面,要避免將技術能力等同于社會價值,尊重老年人非數字化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弘揚“數字包容”的理念,進而在全社會形成“技術發展不應以犧牲弱勢群體為代價”的廣泛共識。
未來展望:讓技術帶著體溫前進
當年輕人享受著算法推送的精準服務時,老年群體卻在智能門鎖前茫然無措;當元宇宙重構人類社交時,無數白發身影正被困在“掃碼時代”的孤島。在21世紀的今天,技術的進化史不應成為弱勢群體的淘汰史。我們在高度重視技術效率目標的同時,也要賦予技術以人文關懷的溫度。真正偉大的技術革命,從不是冰冷算力對脆弱肉身的碾壓,而是用創新光芒照亮每個生命褶皺的溫暖征程。
(作者:楊飛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黨委副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