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張紅宇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
高旺盛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院長
記者: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對于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張紅宇: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運用先進的農業裝備、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能保障農業產業產品總量增加、結構優化、質量改善,穩定提升自然資源要素的產出能力。
比如,衛星遙感技術精準監測,有效防止“非農化”“非糧化”;傳感器、無人機等設備可實現農情監測、精準作業,推動農業生產效能最大化,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單產水平;前沿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能開發利用多種非耕地資源,挖掘多元化食物生產潛能,進一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
記者: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高旺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準確把握農業科技工作基礎性、公共性、社會性的基本特點,遵循農業科技創新所具備的生物系統復雜性、動植物試驗研究不可間斷性、農業產業區域差異性以及農業技術應用場景多樣性等天然規律。
應當看到,當前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仍存在“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挑戰,亟須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農業領軍企業,另一方面要依托各類以產業創新為導向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統籌部署層次分明的農業科技戰略力量體系。同時,提前布局面向未來農業的新農科專業設置,加強鄉村實用型專業化人才培養,打通產學研用一體化鏈條。
記者:農業是傳統產業,農業新質生產力如何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哪些領域有望率先突破?
張紅宇:科技創新正有力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縱向看,生產力跨界融合,帶動現代化的經營理念、組織方式、生產資源等應用于農業,延伸出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橫向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融合衍生出休閑農業、康養農業、會展農業、植物工廠等新業態,推動農業現代化由“串聯式”向“并聯式”發展。從外溢效應看,有助于進一步釋放勞動者潛能,促進人力資本長期積累,推動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高旺盛: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四極趨勢”在農業領域同樣存在。比如,在向極宏觀拓展上,擺脫單一耕地資源向陸海空及天地一體化農業領域拓展,由單一谷物為主向大食物觀拓展,由傳統一二三產業向數據農業、創意農業、健康農業等大農業領域拓展;在向極微觀深入上,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探索發展分子育種、細胞食物、微生物組學、合成生物、納米農業等;在向極端條件邁進上,積極發展高端設施農業、鹽堿地農業、沙漠農業等;在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上,更多采用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等多要素融合、數據信息綜合、人機融合等路徑,呈現系統化、兼容性、集成化等趨勢。
記者: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農業新質生產力將如何塑造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高旺盛:加快培育未來農業,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突破口。未來農業有望朝“四高”方向發展。一是發展高科技農業,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實力不斷提升,良種化、信息化、數字化等程度較高。二是發展高質量農業,農業產業結構體系高度協調,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體系高度韌性、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高度穩定。三是發展高效率農業,重要信息、關鍵數據、文化創意等新型創新要素的開發利用水平較高。四是發展高保護農業,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鄉村建設機制等政策保障體系。
張紅宇:農業產業發展的目標始終是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類多元化需求。農業新質生產力有望有效克服自然和市場風險,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產業波動。同時,瞄準綠色這一發展底色,農業新質生產力將以循環利用、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技術為牽引,進一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