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其中的啟示就是凡事追求高的目標,不惜力、用全力,才能獲得好的結果。但有些黨員干部卻陷入極端,把目標定得高不可攀、說得高深莫測,看似目標高遠,實則眼高手低、無從發力。
目標是燈塔,照亮前程;目標是方向,指引征途。科學合理的目標,是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桃子”,通過咬定青山、滾石上山、奮力登山能可感可及。目標定得再高,如果難以實現,那就是好高騖遠;口號喊得再響,倘不能憑借實干落實,會讓人心灰意冷。推工作抓落實,“一步登天”要不得,要從小處著眼、入手、躬耕,既需要干勁,更需要韌勁,穩扎穩打積小步、久久為功邁大步,確保干一件、成一件,積小勝為大勝,讓“取法其中”,最終也能“得乎其上”。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再宏偉的大廈,也需要一磚一瓦的構建;再美好的藍圖,也離不開一筆一畫的描繪。做事情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能認為小而不想做,不可以為少而不愿干,積小成大、積少成多,最終才能干成、干好。《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說,打造一把良弓需歷時一年,經過“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的復雜過程;倘若急于求成、省略任何一個步驟,制作出來的弓就會“斫摯不中,膠之不均”,影響品質。唯有培養面對小事小節的細致之心、面對雜事瑣事的沉穩之心、面對難事愁事的堅韌之心,由表及里、由點及面,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積尺寸之功、立長遠之業。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這是最根本也是最樸實的目標,落實過程中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敢教日月換新天”,谷文昌誓言“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楊善洲“扎根大亮山,奉獻一生,造福家鄉百姓”,他們把政績鐫刻在人民群眾心中,以“忘我”付出實現了“大我”追求。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承諾一件兌現一件,知行合一做到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
不求近功、不安小就,才能實現跨越、追求卓越。要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堅持打基礎利長遠,重顯績更重潛績,既要辦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為事業只爭朝夕、馳而不息。要悟透“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道理,甘抓未成事、夯實“發展樁”,多做鋪墊性的工作,多出功成之力,少求功成之譽,在每個具體任務中積勢蓄力,不斷繪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只要堅持從小事做起,善積“尺寸”之功,扎扎實實干、點點滴滴做,宏偉藍圖就一定能夠實現。(作者:鄭宇卿 李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