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細血管”,也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面對群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基層工作者需秉承“民之所需,無微不至”的服務理念,巧妙融入“精準服務”的核心理念,在“需求洞察、流程重塑、資源整合”的全鏈條上深耕細作,力求使基層治理既具備“預制菜”般的高效便捷,又不失“家常菜”那般的溫馨與貼心。
精心定制“個性化菜單”。要緊扣群眾最關切、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緊盯突出的民生難題,逐項攻克,逐一落實。基層服務應如“豐盛拼盤”,兼容并包,實現從“政府配餐”到“群眾自選”的轉變。基層工作者需深入群眾之中,創新需求收集機制,拓寬反饋渠道,優化整合方法。借助基層民主協商機制、智慧網格化管理等線上線下平臺,細致入微地了解每位群眾的“口味偏好”,精準勾勒群眾需求圖譜。通過民生微心愿征集、點單式服務等方式,依據需求量身打造“個性化服務清單”。依托黨群互動平臺、黨員聯系群眾機制,確保服務精準對接,實現“個性化菜單”的精準送達。
智能化優化“服務流程”。基層服務中“辦事難、程序繁、效率低”的問題,其核心在于服務能力與群眾需求的不匹配。新時代的基層治理,應致力于流程優化,以科技為翼,實現服務從“點單”到“送達”的“快速響應”。全面梳理服務流程中的難點、堵點,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簡化流程,暢通渠道。通過“一網通辦”、“一窗受理”實現服務的集中高效辦理,為民生事務按下“快進鍵”;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務服務提速增效;構建智能管理系統,打造基層服務的數字治理新平臺,讓基層治理駛入數字化“快車道”。
整合資源“鏈式協同”。基層工作常面臨“服務孤立”的困境,要破解“服務碎片化”難題,需借鑒“供應鏈管理”思維,激活治理“共同體”。新時期的基層治理應深化“五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機制,構建“政府引領—市場補充—社會參與”的服務生態體系。基層工作者要強化政策導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解讀與宣傳機制,確保黨的核心領導作用。要整合社會組織與企業資源,凝聚多方力量,為基層服務提供持續動力。更要通過“民生微實事”“社區創投”等舉措,激發治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