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黨員教師作為“立德樹人”主力軍,作風建設直接影響育人質量與教育生態。唯有以“學查改”一體推進,方能以清風守護講臺、以嚴實踐行使命。
以學為“針”,穿引師德“扣線”的思想經緯。理論堅定是抵御教育領域 “四風” 的 “防火墻”。黨員教師需深學中央八項規定及《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從張桂梅、于漪等榜樣事跡中汲取初心力量,她們用無私的奉獻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詮釋了黨員教師的高尚師德和使命擔當。同時,從個別教師接受禮品卡、參與利益輸送等典型案例中認清 “微腐敗”對育人初心的侵蝕危害。這些反面案例警示著黨員教師要時刻保持警惕,堅守廉潔底線。唯有將學習轉化為對 “為黨育人”的深刻理解,才能在 “電子紅包”等新型誘惑前保持 “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的定力,真正做到廉潔奉公、潛心育人。
以查為“尺”,丈量師德“扣距”的作風偏差。查擺問題需對照黨章黨規與師德規范,警惕“三種錯位”。身份錯位表現為忽視黨員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對工作缺乏熱情,職業態度冷漠;價值錯位體現為過于強調分數,而輕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堅持 “三對照三查看”:對照黨章查宗旨意識與功利化傾向,看是否真正把教育當作事業,還是僅僅視為謀生手段;對照準則查違規行為與價值觀傳播,確保自己的言行符合教師職業規范,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對照案例查僥幸心理與問題隱患,反思自己是否存在類似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如自查 “收下家長土特產”“布置家長作業”等“小問題”,避免積累成師德隱患,既查遲到早退等顯性問題,也查思想懈怠等隱性問題,做到全面、深入地審視自己的作風問題。
以改為“力”,拉緊師德“扣結”的育人擔當。整改需摒棄“過關”心態,從課堂細節入手。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糾正“重智輕德”的傾向,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價值觀。建立 “廉潔家校聯系卡”,明確家校交往的界限,規范雙方的行為。完善長效機制,制定《黨員教師“八小時外”行為規范》等制度堵漏洞,確保黨員教師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良好的作風。面對“雙減”等改革,主動探索高效課堂,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用擔當作為詮釋教師使命,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
“學查改”是師德“大掃除”與育人“再出發”。黨員教師須在學習中明方向,深刻領會黨的教育方針和師德要求;在查改中強筋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和業務能力。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嚴實作風在教育強國征程上書寫育人答卷。
(作者:吳桃生,杭州市文溪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