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古訓揭示了目標與境界的辯證關系。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黨員干部肩負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重任,面對改革攻堅的深水區、高質量發展的新任務,尤需以“取法于上”的標準自我鞭策,立高標、求精深、礪擔當,鍛造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堅實脊梁,在新的趕考路上勇毅前行。
以“國之大者”校準精神坐標。志不強者智不達。大禹以“地平天成”為志,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以“先憂后樂”為懷,筑起精神豐碑。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取法于上”,就是要破除“小進即滿”的惰性思維,認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緊盯“國之大者”,將個人追求融入民族復興偉業、融入地區發展的戰略格局,想清楚、弄明白“應以何為標桿”“該往何處用力”,始終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方向”。當然,立高標絕非好高騖遠,而是要在“致廣大”中把握方向,在“盡精微”處夯實根基,激發主動擔當、善謀善為的內生動力,持續推動高遠志向轉化為破局動能。
以“知行合一”錘煉干事本領。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能力提升從無捷徑可走。面對改革深水區的發展難題,若僅滿足于“守攤子”“不出錯”,“本領恐慌”終將變成“發展短板”。“取法于上”,就是要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熟練掌握和運用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問題、謀對策,推動理論富礦轉化為破解招商引資瓶頸的“路線圖”、化解群眾矛盾糾紛的“方法論”。要摒棄“溫室育苗”的安逸,發揚“自找苦吃”的精氣神,主動投身矛盾多、任務重、壓力大的崗位去磨礪、去鍛煉,多接幾回“燙手山芋”,多啃幾塊“硬骨頭”,在解決“一個問題”中舉一反三破解“一類問題”,真正實現經一事長一智,交一兵增一能。
以“挺膺擔當”塑樹先鋒形象。為官避事平生恥,擔當作為是檢驗黨員干部成色的“試金石”。脫貧攻堅戰中,數百萬駐村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拔除窮根;搶險救災一線,無數黨員以“逆行”詮釋忠誠,都是對“重任千鈞唯有擔當”的生動注解。黨員干部要勇于擔當、敢于擔當,跳出“慣性思維”“路徑依賴”,拓新路、辟蹊徑,用改革創新的銳氣破解發展新題,以科學決斷的智慧贏得戰略主動。新時代的擔當,不僅要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更需“草搖葉響知鹿過”的敏銳,要樹牢底線思維、嚴守紀律規矩,切實防范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挑戰,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還需更多能挑重擔、敢扛硬活的“頂梁柱”。保持“取法于上”的精神境界,黨員干部定能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中錘煉鐵肩膀,在解難與創優的實踐中涵養真擔當,寫下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新篇章。
(作者:沈鈺,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