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國資委圍繞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總體目標、根本要求和重點任務,堅持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區域協同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保障,持續優化改革方法,大力推進創新要素資源聚集提升,區域國有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改革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堅持目標導向,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一是堅持產業結構布局優化調整,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力。圍繞能源產業占比過大,戰新產業投資不足問題,積極調整省屬企業產業體系,確定了8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9個戰新產業培育發展和若干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的“8+9+N”產業體系。加強出資人政策支持,制定《產業發展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戰新產業項目清單》,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新增1-3個戰新產業主業。強化資金引導,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列支20億元支持企業布局戰新產業、未來產業、列支3億元支持企業創新項目56個,設立6億元創新投資基金、50億元戰新產業發展并購基金。二是堅持分類考核引導,提升企業創新內驅力。圍繞創新投入不足、投入強度偏低的現狀,強化考核硬約束,將研發投入作為考核主指標,競爭類企業創新考核權重從10%提高至20%。“一企一策”將培育孵化科技型企業、原創技術成果、成果產業化項目落地等納入考核。強化重點科技型企業評價,圍繞科技創新、市場化經營和綜合成效等進行全面評價。三是堅持分層分類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原創技術研發能力。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原始創新能力偏弱問題,布局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聚焦基礎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技術提升改造、工業互聯網和智慧管控運營平臺等項目,制定“原創技術清單”“戰新產業布局項目清單”“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項目清單”“信息化建設項目清單”“產業鏈圖譜庫”,累計涵蓋項目740個。
堅持試點先行,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提質擴面
一是重點科技型企業先行先試,推廣實施中長期激勵。遴選40戶省屬重點科技型企業,印發工作指引,先行探索賦權激勵、事前激勵、工資總額單列的增量激勵,以一線核心骨干科研人員為重點,推進企業平穩有序開展超額利潤分享、項目收益分紅、企業股權跟投。已有35戶企業制定中長期激勵方案,2戶實施股權激勵,4戶年底現金分紅。二是發揮秦創原創新要素聚集作用,推動國有企業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指導秦創原公司與西工大、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探索“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費、技術入股”等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推進秦創原公司“服務換股權”的“合伙人”計劃科創服務模式,使科創企業、秦創原公司和其他科創資源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已簽約科創企業5個。三是用好競爭類企業管理優勢和創新需求,試點開展研發準備金制度。鼓勵競爭類企業建立計提研發準備金制度。在陜投集團試點建立免于增值保值考核的研發準備金制度,專項用于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和科創企業投資,已計提5055萬元開展燃料電池雙極板、鈦合金熔鑄加工項目。
堅持系統集成,凝聚區域科技創新合力
一是拓展服務模式,推動央省市三級國資國企協同創新。持續完善對駐陜央企的合作對接、協調聯絡、服務保障機制,召開專題協調會3次,解決問題206個;協調省委軍民融合辦、發改、工信等部門深入推動區域國企的重點項目及產業轉移等事項,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落地和科技成果轉化。依托陜西西安區域性綜改試驗,出臺考核獎勵辦法,對優秀國企的合作項目、科技創新、土地盤活等進行獎勵。省市兩級國資委聯合成立專班,宣貫綜改政策、開展產銷對接活動、挖掘合作項目。目前,央地合作項目已達120個,12家央企的26戶子企業成為陜西重點產業鏈鏈主和重要支撐企業。二是深化產學研合作,構建協同創新聯合體。聯合教育、科技部門出臺《推進省屬企業與在陜高校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企業通過股權合作、共建實驗室等方式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打造體系化、任務型校企創新聯合體;深化“秦創原公司一站式科創服務+企業院所共建一個專業領域轉化孵化平臺+N個項目集群式轉化孵化”的“1+1+N”科創模式。目前,省屬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研發合作項目428個、總投資額64.4億元。三是搭建校企創新資源共享橋梁,完善創新資源開放體系。定期組織校企科研項目交流合作及科研人才培育,發布技術需求130項,推介科技成果22項,打造“科學家+工程師”隊伍88個。深入實施“賽馬”“揭榜掛帥”等創新制度,發布項目10批次、101個,開展路演、技術對接會20余次。持續優化秦創原新能源創新中心功能定位,圍繞氫能產業鏈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進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文章來源:陜西省國資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