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不斷帶動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涌現,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對“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作出了戰略規劃。在城鄉融合背景下,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第一資源,人才至則人氣旺、鄉村興,然而部分人才卻未進先怯,“愁人才不來”和“盼不來人才”的鄉村困境始終存在。
表象看似是城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碰撞,實則是恐于發展不確定性和難預見性,其背后折射出的需求錯配矛盾值得深思。人才大多源于城市,個人發展的理想情懷趨于現實主義,更看重項目前景和商業價值,安土重遷的主觀意識無形中導致安常守故。要讓入鄉人才不成為一錘子買賣,還得找準外引內培的“平衡桿”,源頭揭離農村的刻板標簽,變人才“退堂鼓”為“進村號”。
人才能不能紛至沓來,少些懷才不遇的隱憂,多些大顯身手的期待是關鍵。以釋放鄉村資源增值增收潛力為切口,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類型,差異化培育發展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持續壯大帶動效益明顯的富民產業,精準提升農業合作社、特色產業基地等平臺能級,配套繪制科研精英、青年創客等各類懂土地、懂農民、懂市場的“在地化人才”需求圖譜,按人索驥在經費保障、技術支持等方面多予以關注,平臺有賦能、人才真松綁,“希望的田野”才能孕育新希望。筑牢大庇天下士的“四梁八柱”后,對人才的人文關懷更顯必不可缺。積極引導村民根源性扭轉“領地意識”,摒棄抱殘守缺的傳統思維,著力提升服務理念,以友好包容的人才話語體系善待入鄉青年人,變房東租客為合作伙伴,讓人才切身感受“此身安處是吾鄉”。
引進容易留住難,事業上真金白銀支持,生活保障中真心誠意,入鄉人才方能不止“來一陣子”。打造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綠色通道”,重點向鄉村“資源托盤”中配重加碼,提檔升級“類城市化”的鄉村生活服務供給內容,通過全方位補齊交通、購物等鄉村生活要素短板,真正縮小軟環境的“感官差距”,讓人才在鄉村吃住行不愁盼、更有品。人才入鄉難免有“拖家帶口”的顧慮,要換位思考理解人才所憂所困,想方設法在配偶隨遷、雙親養老、子女入學等關鍵小事上給予更長久穩定的“一攬子”政策支持,探索“人才飛地”等彈性緩沖區塊,持續涵養安家更安心的創業就業生態。
鄉村人才隊伍的“活血”只輸不造,一旦粘附力下降,鄉村全面振興就容易“急剎車”,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底氣來源于“自給”的硬實力。及時轉變鄉村人才“一刀切”傳統培養理念,深度貫通政、校、村、企協同交叉育人路徑,重點面向鄉村閑散勞動力、農民工等新就業群體,分類制定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創業人才、生態農技人才等多元職業技能培訓計劃,通過提升就業創業核心競爭力,源頭破解“有活沒人”和“有人沒活”的窘境,確保“挑擔”的人也能成才。本地人才跳起后,能摘到桃子才更有動力,積極探索更多適用“田秀才”“土專家”等鄉村工匠的評價認定體系,分層細化鄉村人才職業資格認證和薪酬發放標準,強化提供“憑本事說話”的榮譽認可和身份認同,最大程度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
(作者:夏梓源,中共臺州市椒江區委組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