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黨中央決定,自2025年全國兩會后至7月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這縷制度春風歷經十年勁吹,以“徙木立信”的魄力滌蕩作風積弊,以“刀刃向內”的銳氣催發政治新芽。廣大黨員干部應當深悟八項規定蘊含的政治品格、實踐要求、為民情懷,以春風拂柳的韌勁常學常新,在“致廣大而盡精微”中鋪就作風建設康莊大道,讓清正之氣直抵人心。
淬煉政治品格,讀懂“治黨務必從嚴”的清醒堅定。中央八項規定從精簡會議活動、規范出訪接待等具體問題切入,看似管的是“一頓飯”“一次出行”的小事,實則破除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沉疴。作風建設必須從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動。黨員干部當以“小切口”見“大政治”,在公務接待中多算一筆“民心賬”,在基層調研時多問一句“群眾需”,在文山會海里多做一次“減法題”,真正把紀律規矩轉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要善用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主動到矛盾窩里“揭蓋子”,到問題堆里“拔釘子”,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較真勁,查病灶、挖病根、祛病源,讓作風建設的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把握實踐路徑,磨礪“行動勝于表態”的實干作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八項規定成為重塑黨風政風的“鐵規矩”,關鍵在于構建起“有部署必有督查、有違規必有問責”的閉環體系。新時代推進作風建設,既要保持“馬不離鞍、韁不松手”的定力,更需創新“靶向治療、精準拆彈”的方法。廣大黨員干部應當以各項制度規定為鏡,定期開展“作風體檢”,讓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紅臉出汗”成為常態。要善用數字化手段織密監督網絡,通過“公務餐”智慧監管、“碼上監督”等創新舉措,把權力關進“數據鐵籠”。更要警惕“躺平式”“側臥式”等作風問題的新變種,以“事不避難”的擔當向“佛系”“擺爛”亮劍,真正把“問題清單”變為“成效清單”。
厚植為民情懷,涵養“清風化雨潤心田”的長效自覺。八項規定不僅革新了會風文風,更重塑了黨群干群的“魚水深情”。在鄉村振興一線扎根的村黨組織書記,翻山越嶺只為破解民生堵點;堅守社區治理前沿的網格員,用實干的腳步丈量背街小巷的溫度,這正是一代代黨員干部對“人民至上”初心的鮮活詮釋。廣大黨員干部當把落實八項規定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必修課”,主動到基層一線當“施工隊長”,把“群眾期盼的事”置頂為“我們要干的事”。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通過設立“基層觀測點”、搭建“作風評議臺”等,把群眾當作“主考官”,讓作風建設的成效綻放在百姓笑臉上、鐫刻進時代年輪中。(作者:吳宣蓓,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委組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