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本固邦寧。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當“優先發展”的號角與“千萬工程”的經驗同頻共振,便奏響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最強音”。廣大黨員干部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主力軍,應勇于擔責、善于作為、敢于奉獻,構筑“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高質量發展坐標系,開辟農村現代化發展新模式。
以“農業增效益”為X軸,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農業強國的本質是農業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錨定科技創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推動農業生產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智慧農業賦能精準生產、智能管理、高效流通,讓農業從“靠天吃飯”轉向“靠數增收”。另一方面,建立“農業+”的產業融合新模式。打破傳統農業產業鏈“短”的困局,推動農業與文旅、研學、電商等行業的跨界融合,打造農業多元化,提升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業效益。同時,通過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延伸,推動種植、加工、銷售等全鏈條式發展,將傳統農業升級為“接二連三”的復合型產業,提高產業韌性。
以“農村增活力”為Y軸,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當鄉村發展擁有新鮮血液,發展才有無限活力。首先在于“引”,在政策制定方面,應當加大對復合型人才的傾斜力度,可設立“鄉村人才專項基金”,用于幫助扶持智慧農業項目、農業科技創新等,吸引更多的有才之人回鄉創業。其次在于“留”,“引得進”更要“留得下”,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網絡,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從而滿足其對現代文明的需求,讓人才真正扎根于鄉村沃土之中。最后在于“用”,“人盡其才”才能盤活鄉村,要深入了解不同人才的專業技能背景,科學合理安排人才,才能最大限度轉化人才效益,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勁動能。
以“農民增收入”為Z軸,織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網。一是需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著力于鄉村富農產業,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多農民就業途徑,共享農業轉型升級紅利。二是需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椕苻r村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保障兜網,讓農民無后顧之憂。鄉村全面振興畫卷的繪就不僅體現在收入上的增長,更是呈現于發展機會的平等和權益保障的完善,全方位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作者:浙江省蘭溪市橫溪鎮人民政府 伍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