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漢陽,鐵水曾在此奔流成近代工業第一縷曙光,鸚鵡洲頭依然回蕩著崔顥“芳草萋萋”的千古絕唱。當兩架“漢陽造”eVTOL以鋼鐵羽翼切開長江浩渺云空,這片熔鑄過“漢陽造”鋼軌、激蕩過辛亥革命驚雷的土地,再次以開拓者的姿態向天空書寫答案。從鐵軌到云梯,從平地到蒼穹,漢陽骨子里的創新文脈從未斷絕。鋼鐵與火焰淬煉的基因,早已在鸚鵡洲的江風里埋下伏筆,真正的騰飛,從來都是歷史積淀與未來想象的雙向奔赴。
“大鵬一日同風起”,漢陽低空經濟的羽翼正掠過長江,讓我們看見一座千年古城直上青云的歡喜。作為湖北“飛天軍團”的排頭兵,這里摒棄了“撿到籃里都是菜”的粗放模式,以“招投一體”的精準棋局落子峰飛航空。48天實現從簽約到動工的“漢陽速度”,120天完成首飛與基地奠基的“低空奇跡”,這背后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資本助力的協同交響。這種“全周期護航”的生態閉環,既傳承了張之洞“漢陽造”的實業精神,又賦予了“鸚鵡洲頭起云梯”的時代新解。真正的支點,永遠屬于敢為人先的開拓者。當峰飛航空的螺旋槳攪動江城風云,我們看見的不只是飛行器的升空,更是一個城市向天空要未來的產業雄心。
“一子落而滿盤活”,峰飛航空兩噸級eVTOL總裝基地就像漢陽落下的關鍵一子,不僅填補了湖北載人航空器制造的空白,更以龍頭企業之姿激活全盤棋局。政府產業基金如同春雨潤物,吸引捷信航空、鯤鵬機器人等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在鸚鵡洲頭織就低空經濟的立體云網。當產業鏈上下游在漢陽完成時空折疊,低空經濟的安全性與健康性便有了堅實保障。鏈主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如同云梯的穩定器;產業基金的杠桿撬動,恰似云梯的加速器。漢陽的實踐表明,低空經濟的真正高度,不在于單點突破的“獨木橋”,而在于全鏈協同的“立交橋”。這種融合意識,讓鸚鵡洲頭的云梯不僅直插云霄,更為湖北低空經濟的未來鋪就了穩健的上升通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漢陽深諳低空經濟的底座邏輯,正用“科技+資本+場景”的三駕馬車夯實產業根基。在“漢陽造低空生態中心”,高校學子淬煉成材,中國低空領域的“黃埔軍校”為產業輸送生力軍;10億港幣基金與50億本土資本“雙輪驅策”,澆灌出低空產業的參天大樹。而最令人驚喜的是eVTOL化身“空中衛士”守護城市安全,低空航線串起武漢城市圈的詩與遠方,物流鐵鳥編織“空中絲綢之路”。這些創新場景不僅驗證技術可行性,更鍛造出可復制的“漢陽模式”。鸚鵡洲頭的云梯,正以底座意識為基石,以合力意識為梁柱,托舉起萬億級低空經濟新藍海。當科技、資本、場景在漢陽的天空共振,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敢把未來寫進天空的創新之城正在蓄力追光,終能光芒萬丈。
千年漢陽,總在歷史的天空寫下雋永詩篇。從張之洞創辦鐵廠時升騰的烈焰,到如今兩架“漢陽造”飛行器劃出的優美弧線,這片土地始終葆有敢闖敢試的銳氣。如今,政府基金護航、龍頭企業領航、文旅場景破圈,漢陽的低空經濟正乘著長江的浩蕩江風扶搖直上。當“打飛的”從晴川閣邊掠過,當游客在云端俯瞰鸚鵡洲的萋萋芳草,我們終于讀懂,真正的支點不在地理坐標,而在永不停息的創新脈動。鸚鵡洲頭的云梯,一頭連著崔顥的詩酒江湖,一頭通向未來的星辰藍海,而漢陽,正以整個天空為紙,書寫著屬于開拓者的壯美傳奇。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陳泉(湖北武漢)
責編:童雅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