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發現》雜志社社長,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 王海平;頂端新聞特約專家 常戰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格局,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支撐,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抓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這些重要論述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指引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是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要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各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功能定位、城鎮化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全面推進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完善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暢通參加社會保險渠道,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為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范圍,加大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力度,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持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使其享受城市公共服務,改善生活。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在具備條件的城市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
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持續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一體推進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和治理,加快補齊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弱項,促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網、防洪排澇、防災減災設施,加強數字化改造,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縣城發展質量,持續優化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不斷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效益,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健全醫療衛生、教育、養老托育、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設施,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提高精細化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完善產業平臺、商貿流通、消費平臺等配套設施,推動縣域產業協同發展,發揮各類產業園區帶動作用,促進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引導縣域產業集聚發展,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更好釋放縣域經濟的發展韌力、潛力、活力和動力,有效促進縣域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人口集聚相統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打造一批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旅游名縣、專業化縣、生態優縣、轉型發展示范縣,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城市更新是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加強燃氣、給排水、熱力、地下管廊等建設和協同管理。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完善無障礙適老化配套設施,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城市空間的公平性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可獲得性。加強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投入,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城市業態、功能、品質,更好滿足和適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持續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地區參與國際與國內經濟分工與競爭的重要地理單元,更加突出規模經濟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優化人口、產業和空間布局,在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核心增長極作用,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以增強都市圈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為重點,加強高速鐵路、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快構建都市圈公路和軌道交通網,提高都市圈城市之間的通勤效率,加強城市之間有序順暢地流動。統籌都市圈市政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和信息網絡建設,推動供水、供電、供氣、供熱、排水等各類市政管網合理銜接,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水平。打造“通道+樞紐+網絡”的物流運行體系,提升都市圈物流運行效率,推動物流資源優化配置,支撐和引導都市圈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促進都市圈經濟、社會和生態高質量發展。推進產業一體化發展。要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通過產業協同發展政策避免同質化競爭。圍繞國家戰略,以構建都市圈多層次產業布局體系為載體加強產業協同,加強各級政府在促進科技創新、資金融通、知識產權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稅制改革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促進都市圈人口、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資源要素通過有序流動實現區域合理布局配置,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體系,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深化產業分工,促進功能互補,共同培育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統一大市場,引導產業在都市圈合理布局,實現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充分發揮區域發展的規模效益和集聚優勢,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與合作共贏,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推進一體化發展機制。加快構建都市圈協商合作、規劃協調、政策協同、創新協作、利益共享、環境共治、社會參與等機制,強化都市圈規劃與城市群規劃、城市規劃的有機銜接,統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實現跨行政區合作優勢互補,匯聚形成促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提升都市圈發展質量和現代化治理水平。
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是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最終實現所有地區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舉措。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持續加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力度,持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穩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區域重大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之間在空間上的相互支撐,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創新完善跨區域產業轉移建設運營模式,健全區際合作收益共享成本共擔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深化東、中、西及東北地區產業合作、資源互補、勞務對接、人才交流,推動產業優化布局與區域有序梯度轉移,提升資源要素跨區調配能力,促進區域發展更加平衡、更加協調。統籌推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協同發展,支持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老工業城市和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助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依托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線、京廣—京哈線、沿黃交通廊道、內河航運網絡,持續深化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扎實做好長江、黃河母親河保護工作,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中歐班列聯通,強化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城市群間經濟要素流動暢通暢聯,構建內外聯動、多點支撐的空間格局,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積蓄強大勢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