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黨員干部不能做端坐辦公室的“皮鞋干部”,而要成為腳沾泥土的“跑鞋公仆”。從“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厘米”,從經濟轉型到生態治理,唯有真正深入田間地頭、社區巷陌,才能讓發展紅利穿透行政壁壘,讓政策溫度直達百姓心坎。這不僅是工作方式的轉變,更是踐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跑出經濟轉型新賽道,在產業振興中培育動能。基層經濟振興不是文件里的數字游戲,而是需要躬身入局的實戰攻堅。浙江安吉余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蝶變啟示我們,產業升級需要黨員干部既當“導航員”更當“推車工”。要深挖地方資源稟賦,在傳統產業嫁接數字技術、在特色農業延伸產業鏈條、在閑置資源盤活上精準發力。黨員干部要用“顯微鏡”診斷發展梗阻,用“望遠鏡”謀劃產業布局。通過組建“助企特派員”隊伍,建立“問題即辦”響應機制,讓政策禮包精準投遞到經營主體手中。
跑出民生改善加速度,在急難愁盼中書寫答卷。民生工程不是掛在墻上的效果圖,而是需要一磚一瓦壘砌的民心工程。重慶巫山下莊村“絕壁天路”的修建證明,破解民生難題需要干部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要建立“民生需求清單”,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農村飲水安全提升、留守兒童關愛等具體事項上靶向發力。黨員干部應當推行“早市接訪”“夜巡訪家”工作法,在集市中感知民生需求,在家長里短里捕捉民生痛點,把群眾“問題清單”轉化為干部“履職清單”,讓每個訴求都有回音、每項承諾都能兌現。
跑出生態治理馬拉松,在綠色發展中共建家園。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運動式治污,而是需要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福建木蘭溪“變害為利”的治理實踐昭示,生態優化需要黨員干部既做“環保衛士”更當“生態園丁”。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垃圾分類、河道整治、礦山修復等領域持續發力。黨員干部應當每人認領一段河道、一片林地、一個污染治理項目,通過安裝水質監測傳感器、搭建生態數據平臺,用科技賦能環境監管。定期組織“環保開放日”,邀請群眾擔任“生態監督員”,讓綠色發展成為全民自覺。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基層治理任重道遠,既有機會,更有挑戰。黨員干部當以“跑鞋”為舟,以“汗水”為槳,在經濟主戰場爭當“突擊手”,在民生第一線甘做“勤務員”,在生態最前沿勇當“守護者”。唯有把辦公室搬到發展現場,將會議桌擺在群眾中間,方能在躬身力行中續寫新時代的“魚水新篇”,讓黨的旗幟在基層陣地高高飄揚。
(作者:金依橙,浙江省天臺縣南屏鄉人民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