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是為政之本。無數先賢將清廉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以清廉品行垂范后世。新時代新征程,紀檢監察干部作為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應從古代清廉故事中汲取智慧,嚴于律己、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守好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
秉持“鐵面無私,護佑社稷”的斗爭精神。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包拯,為官期間不畏權貴、敢于直諫,對貪污腐敗、徇私枉法之事深惡痛絕,在查辦案件時秉持公正之心,不論涉及何人都一查到底,其剛正不阿的作風令官場風氣為之一振。紀檢監察干部當以包拯為榜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決向不正之風亮劍。要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在復雜政治生態中增強進行偉大斗爭的信心和底氣,無論“打虎”“拍蠅”還是“獵狐”,都持續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充分發揮監督執紀問責職能,有力震懾腐敗分子,守護黨的健康肌體,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
踐行“修身律己,正己正人”的作風準則。東漢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嚴詞拒絕他人賄賂,“四知拒金”的故事流傳千古。紀檢監察干部作為“打鐵的人”,當以楊震為榜樣,以“鐵打”作風嚴守紀律。要把黨紀學習作為“必修課題”,筑牢紀律根基,將紀律準則融入思想深處,以實際行動捍衛紀法威嚴;把廉潔持家作為“必守準則”,始終以“嚴”的標準對待自己和家人,言傳身教做表率,不以家損公、假公濟私;把修身律己作為“終身功課”,以嚴苛標準規范自身行為,在定期復盤中自我“迭代”,于大是大非前堅守原則,在細微處防微杜漸,心有敬畏、言行有度,樹立紀檢監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堅守“明察秋毫,審慎辦案”的工作態度。唐朝狄仁杰在擔任大理寺丞時,判決一萬七千余人無一人冤訴,在查辦案件時總能細心留意蛛絲馬跡,剖析細節讓真相大白,將兇手緝拿歸案。紀檢監察干部在查辦案件時,往往面臨錯綜復雜的線索和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需學習狄仁杰洞察入微的工作態度,以“繡花功夫”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在核查問題線索時,要耐心傾聽訴求、不放過細節描述,對每一條線索深入挖掘、仔細甄別,對每一個證據反復核實、嚴謹論證,不能因為任務繁重就簡化流程,更不能因為人情世故就放寬標準。將耐心細致的態度貫穿始終,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推動紀檢監察工作取得新成效、邁上新臺階。(夏心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