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員教育是提升黨員素質、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的重要路徑,要從 “微” 處精心著墨,著眼 “微主題”、借助 “微載體”、開展 “微行動”,讓農村黨員教育更貼合實際、更深入人心,在鄉村治理與發展中彰顯 “治” 字成效,讓基層黨建煥發出新的活力,為鄉村的繁榮發展筑牢堅實的組織根基。
著眼 “微主題”,精準滴灌補 “缺項”。農村黨員身處鄉村建設一線,面臨的問題多元且復雜,從農業生產技術難題到鄰里糾紛調解,從農村政策落實到鄉村文化傳承,不同地區、不同崗位的黨員需求各有差異,“大而全” 的教育模式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因此,新時代農村黨員教育要善于聚焦“微主題”,以小切口推動大實效。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深入了解農村黨員在工作、生活中的知識短板與困惑;運用大數據分析農村黨員的學習偏好、年齡層次、所在區域產業特點等信息,為每位黨員量身定制學習內容。圍繞“基層治理難題化解”“鄉村全面振興微項目”等小切口,組織黨員開展案例研討、情景模擬,將政治理論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精準滴灌替代大水漫灌、以精準教育彌補知識 “缺項”,讓黨員在見微知著中實現黨性修養的螺旋式提升,在鄉村產業發展、治理難題解決中更有底氣、更具能力。
借助 “微載體”,拓寬渠道促 “學用”。在數字化浪潮下,農村黨員教育必須積極擁抱科技變革,打破集中授課、紙質資料學習的局限,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充分利用新工具,為黨員素養提升與鄉村發展賦能。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學習強國 APP 等新媒體,打造農村黨員教育的 “微課堂”;依托“指尖課堂”打造“每日一學”移動平臺,通過圖文、短視頻等碎片化形式傳遞政策理論;利用 VR 技術,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場景,讓黨員在“聲畫共振”中深化思想認同。同時,搭建線上交流平臺,鼓勵黨員分享學習心得、交流工作經驗,將所學知識迅速應用到鄉村治理實踐中,實現學習與運用的無縫對接。
開展 “微行動”,身體力行顯 “擔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行動,農村黨員教育要以實踐為落腳點檢驗教育成效。可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廣泛組織農村黨員開展 “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 等活動。以“實踐積分制”推動學用結合,鼓勵黨員認領“微實事”,帶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主動上門關懷孤寡老人兒童和困難群眾、熱心調解鄰里糾紛矛盾、及時分享農業生產知識等,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志愿服務、矛盾調解等基層治理行動,形成“學—思—行”閉環,讓農村黨員在參與鄉村日常的具體事務中踐行初心使命,以“微行動”小步快跑服務于民、取信于民,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員教育帶來的變化,密切黨群關系,增強黨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凝聚鄉村治理的強大合力。
(浙江省常山縣東案鄉人民政府 鄭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