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聯組會時說道:“教育上必須把牢,從小培養愛國心。”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心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傳
愛國心教育是塑造國家認同的核心路徑。中國自古強調“家國同構”,從《禮記》的“天下為公”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精神始終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現代教育體系中,通過語文課堂誦讀《岳陽樓記》的家國情懷、歷史課上重溫革命先烈的奮斗史詩、思政課解析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情感聯結。杭州市西湖區某中學開展的“紅色家書誦讀”活動,讓學生通過革命烈士的書信觸摸歷史溫度,使愛國情懷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的精神傳承。
愛國心在對話中筑牢價值根基
新時代的愛國教育需直面多元思潮的挑戰。某重點高中開設“時代思辨課”,圍繞“傳統文化如何現代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信”等議題展開辯論,鼓勵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文化現象。杭州某國際學校開發“數字愛國教育”平臺,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敦煌壁畫修復過程,引導學生在科技體驗中理解文明守護的意義。這種教育模式不再回避爭議,而是以開放討論建構理性認同,使愛國精神經得起思想碰撞的考驗。
愛國心是培養心懷家國的世界公民
愛國教育正與全球素養培育深度融合。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開設“一帶一路文化研習”課程,學生通過研究中亞考古發現、撰寫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報告,既增強文化自豪感,又培養國際理解力。成都某國際學校組織模擬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學生在代表不同國家談判中,深刻體會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價值。這種“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教育設計,塑造出既能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又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青年。
教育是培養愛國心的關鍵,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學生前行的道路,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心懷祖國。真正的愛國教育,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培育責任擔當,在理性思辨中堅定價值選擇,在擁抱世界中升華家國情懷。它不應是口號式的灌輸,而應如春風化雨,讓愛國之心源自對腳下土地的熱愛、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國家進步的信念。當教育能激發學生主動探尋“我與國家”的精神聯結時,愛國心自會成為支撐民族復興的深層力量。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教育發展研究院 李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