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當大多數人還在夢鄉中,浙江溫州一處多多買菜網格站已燈火通明。陳建良揉著惺忪的睡眼,一邊拍了拍臉頰提神,一邊認真查看今日訂單分揀進度。
“師傅,記得先送最近的那批,那邊有老年人等著做早飯。”陳建良朝一位正在裝車的中年司機喊道,聲音里透著堅定。今年是陳建良來到溫州的第五年、成為多多買菜網格站站長的第三年。這位90后河南農村小伙,將租來的一間鐵皮房改建成轉運倉,每天向數百個提貨點配送貨品,終于在溫州站住腳。
多多買菜浙江網格站站長陳建良送貨進村。蘇巧將|攝
自2020年多多買菜上線,提貨點已覆蓋全國70%行政村,構建起一張農副產品流通的高效網絡。不少像陳建良這樣的青年人,在多多買菜業務成長期找到新機遇,從普通打工人轉變為城鎮創業者,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新故事。
而在多年的奮斗“逆襲”中,他們不僅實現了個人成長和經濟改善,也在平臺支持下為不少居民提供了靈活就業機會,成為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的生動注腳。
“縣城是我的遠方”
一個山村青年的南下夢想
陳建良出生在河南信陽的一個小山村。村頭巷尾常年只能看到上年紀的老人和留守的孩子,鮮少有中青年身影。
“爸媽都出去打工了,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回憶起孩童時代,陳建良腦海里只有放學和朋友打彈珠、釣魚的場景。
26歲以前,陳建良始終沒有穩定工作,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老家縣城,離村子二三十公里。每逢春節,聽著村里外出歸來的朋友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城市見聞與工作機遇,陳建良心生羨慕,燃起了“出去看看”的念頭。
這個想法一旦生出,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樣肆意生長。2020年夏天,他賣掉家里養的幾十頭豬牛羊,背著一個編織袋、一個黑書包,踏上南下溫州的列車。“溫州是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活力強,機會多。”陳建良解釋。
剛到溫州,陳建良卻四處碰壁,只能四處打零工。最難時,他在老鄉的出租屋打地鋪,靠吃泡面熬日子。即便后來找到穩定的工作,他依然期待一個能當老板的機會。
“寧愿睡地板,也要當老板”
平臺賦能背后的勇氣
2022年底,陳建良成為多多買菜網格站配送司機,每天上午送貨,中午休息,下午還能干另一份活。這份工作時間靈活、收入較高,給不少身在浙江的異鄉人提供了一份生活保障,陳建良的河南老鄉朱豐也在其中。朱豐與陳建良是同齡人,工作經歷也相似:先和朋友一起打散工,“哪里有活就去哪里”,2022年左右作為司機加入多多買菜的一個網格倉。
積累一定經驗后,當網格站老板希望轉讓站點時,陳建良動心了。然而,啟動資金成為他當老板的第一道考驗。
“我當時身上所有的錢加起來,比他的意向價,少了五萬元。”陳建良說著,嘴角揚起一絲狡黠的微笑,“但我真的很想試一試,于是就每天找各種理由跟老板聊天……兩個多月后,我得償所愿。”
站點司機出發配送前,陳建良照例交代注意事項。蘇巧將|攝
當被問及為何敢押上全部身家冒險,他的回答擲地有聲,“寧愿睡地板,也要當老板。在溫州嘛,我還是想放手干一干。”“接盤”站點的決定看似一份“豪賭”,但陳建良是基于工作中對站點訂單流水的熟悉,簡單計算成本和風險后,才做出的決定。
朱豐表現得相對謹慎。他回家與妻子算了筆賬,還去其他站點簡單學習了一番,“成本在可承受范圍”,最終打定主意開站。
接手后的日子并不輕松,員工招聘、司機管理、路線規劃、貨損控制,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站長精細運營,才能維持站點連續盈利。“多虧了平臺業務員手把手教我算賬、管人、控成本,解決了很多難題。”陳建良說。
從個人站點到“夫妻站點”
數字新引擎創造250萬靈活就業機會
“站點現在接近20名員工,每天處理約9000個訂單,高峰期突破1萬單。”陳建良一邊整理著排班表,一邊驕傲地說,“大家月薪基本都在5000-8000元之間,每天工作時間只有6小時左右,性價比很高。”
陳建良協助站點司機裝載當日貨品。蘇巧將|攝
經營站點兩年,朱豐與妻子的“夫妻站”各項業績指標排名都很靠前,還帶動了數十人就業,“看著站里司機和分揀員都對工作滿意,工作積極性很高,我也驕傲”。
多多買菜的模式,除了為異鄉人提供“翻身”當老板的機會,更為大量本地居民創造了創業和靈活就業的崗位。
陳少微生長在溫州一個鄉村,打工十余年,內心一直有“自己干點事”的念頭。2024年,她接下一片區域的商品配送工作,成為一名多多買菜站長。
為了讓陳少微盡早熟悉站點工作,多多買菜業務員每天早上去她的站點“打卡”,從裝車要求到系統使用,一步一步教。凍品單獨裝箱、易碎品放副駕、貨品重不壓輕……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竅門”都來自業務員,站內司機和分揀員現在已經爛熟于心。
目前,陳少微的站點每天服務300多個提貨點,訂單量約5000單,已連續多月實現盈利,收入遠超此前打工時的水平。她的站點共吸納了13名員工,司機和分揀員的工資,均高于當地制造業平均薪資。
中國社科院大學發布的《電商生態高質量發展與就業促進研究報告》顯示,拼多多在中國累計創造5532.1萬個就業崗位,包括商家、物流、平臺及間接就業。其中,“夫妻站”自提點和生鮮倉配環節分別提供約200萬和50萬個就業機會。
在廣袤的城鄉結合部,越來越多像陳建良、朱豐、陳少微這樣的普通勞動者,依托多多買菜實現從“打工者”到“創業者”的身份轉變,不僅改善了個人及家庭生活,也為當地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推動了社區經濟的穩步發展。
“夢想還是要有的”
平臺經濟重塑小城青年人生圖景
他們的故事,正是數字經濟時代平臺為小城青年打開人生新通道的縮影——在時代浪潮中,一些曾經只能在工廠車間、物流倉庫埋頭苦干的年輕人,正借助平臺的力量,拓展著更廣闊的人生可能性。
回憶創業三年,陳建良最難忘的是那些清晨的送貨時光。從一名配送司機到網格站站長,他不僅實現了個人成長,月收入成倍增長,更為近50人提供了有競爭力的工作崗位。“當初接手站點,沒敢跟家里說,怕做不好丟人。”直到站點穩定盈利,他才告訴父母,“賺到錢,腰桿都直了不少!”
陳建良將當日貨品交至提貨點團長。蘇巧將|攝
如今,陳建良、朱豐、陳少微的身份、生活和心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網格站經營者,他們已經掌握了“管理之道”,處理各類問題游刃有余。對于站內“寶媽”分揀員,陳少微給足了空間,“家里孩子有需要,只要提前一天請假就可以走。這樣她們干活才能更專注、更長久。”朱豐每個月會組織司機們聚會、游玩,“大家不是上下級關系,相處得就像兄弟。”
“以前覺得賺錢難,現在明白,錢在細節里、管理里。”雖然每天干著一樣的活,但日子越來越好了,陳建良已經在溫州定居,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當談及事業規劃時,陳建良打開了手機上的拼多多App。“以前想創業,沒資源、沒人脈、沒資金,這個平臺給了我們這些小城青年機會。我想再開一個站點,覆蓋更多區域,證明普通人也能做出一番事業,為鄉村全面振興和社會創造價值。”(于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