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萬物生長,天地喜悅。此時,距我來到嘉興市青蓮寺村駐村已有半年多的時間。在這半年多時間里,我的駐村工作宛若一本寫滿“加減乘除”的實踐“習題集”,每次運算都是對我自身能力的鍛煉,讓我在駐村工作中收獲了取之不盡的成長養分。
扎根基層做"加法",在丈量土地中積累人生厚度。在嘉興,組織部為選調生布置了“八個一”任務,每個“一”都是基層工作“加法”運算的一個“加數”。我們在走訪農戶時記錄民情日志,在參與農事中學習耕作技藝,在調解糾紛時領悟治理藝術,“八個一”的實踐增添的是對農村實際的深刻認知,沉淀的是對群眾工作的真摯情感。在春耕秋收的循環往復里,紙面上的政策文件逐漸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動實踐,我看到“美麗鄉村”“未來鄉村”的建設讓村莊變“景區”,家家戶戶景美人和,我看到村民有了“家門口”的健身房、禮堂書屋、居家養老中心,每項基礎設施的完善都為鄉親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基層完成的每項工作都是一次“加法”,駐村時間越長,我愈發懂得:若想讓黨的政策生根發芽,必須把雙腳扎進泥土;若想在服務人民的道路上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將心貼近群眾。
減去浮躁做"減法",在返璞歸真中淬煉初心純度。駐村工作猶如一道“減法”,減去了我年輕氣盛的浮躁,留下了腳踏實地的沉穩;減去了急功近利的心態,留下了久久為功的定力。在村開展秸稈禁燃工作時,我遇到了不少阻力,起初,面對接二連三的起火點,感到些許急躁,滿心想著趕快遏制這種情況,卻總是事與愿違。當我靜下心來,開始反思工作方法時,才發現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一味地“堵”,而在于引導村民理解并配合。于是我轉變工作方法,走進農戶家中,用最樸實的語言和他們交流,同時幫助解決秸稈堆放點不夠用的問題,不少村民的態度有了轉變,村里的起火點也逐漸減少。這場“減法運算”,讓我懂得,基層工作是一場“馬拉松”,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而行,通過持續不斷地 “減” 負,我也變得更加沉穩自信。
凝聚合力做"乘法",在黨群同心處釋放發展乘數。入村半年,村莊的發展讓我看到了“乘法”的魅力,一方面,凝心聚力做“乘法”體現在產業融合發展上,以我所在的村莊為例,村莊整合了農業、文化、旅游等資源,建起了稻米文化館和稻草編非遺工作室,打造出了鄉村特色旅游項目,近期還與村里的農場合作開發了研學旅游產品,這種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讓鄉村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1+1>2"的倍增效應持續釋放。另一方面,凝心聚力做“乘法”體現在系統觀念和整體思維上,運用“乘法”策略需借助多方平臺,尤其發揮黨建引領這一“紅色引擎”作用,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強大動能;需搭建起干群連心的“對話平臺”,讓惠民政策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也要激活鄉土人才的“雁陣效應”,吸引更多有識之士投身鄉村全面振興。乘法策略強調通過資源整合、要素聯動和功能互補,來實現鄉村發展的最大效能。
破解難題做"除法",在抽絲剝繭間提升治理精度。身處基層,千頭萬緒的工作令人應接不暇,但也讓我領悟到要善用 “除法” 化繁為簡,化整為零,把看似龐大棘手的難題拆解成一個個便于攻克的小問題。無論是把環境整治任務細化為垃圾分類處理、污水治理、綠色產業引入等多個可操作的小目標,還是把移風易俗工作拆解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甄別陳規陋習、推廣現代文明理念等具體工作;無論是把農產品銷售任務拆分為市場調研、品牌塑造、銷售渠道拓展、產品售后服務等具體環節,還是在土地流轉工作中用心平衡農戶、村集體和企業三方利益,既保障農民權益,又保障村集體合理收益,又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除法思維”讓我學會了抽絲剝繭、破除梗阻,學會了用“繡花功夫”穿針引線、深耕細處,激勵著我在基層工作中不斷突破、穩步前行。
(浙江省海鹽縣望海街道青蓮寺村選調生 黃銘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