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細化部署今后一段時間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明確提出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鄉村全面振興承載著萬千農民對美好生活的熾熱期盼,更關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時代的澎湃浪潮之中,若要為鄉村經濟注入蓬勃動力,實現飛躍式發展,需緊扣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賦能三大關鍵維度精準施策,凝聚起改天換地的磅礴偉力,共繪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執“發展之筆”興產業,勾畫“五谷豐稔,百業興旺”的繁榮貌。“農,天下之大業也”,農業穩,鄉村經濟方能根基牢固。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堅持精準發力,立足本土獨特的資源優勢,精心雕琢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多元業態,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斷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引入精深加工環節,為初級農產品披上華麗“外衣”,實現價值躍升。如新疆和田大棗,從單純售賣鮮果逐步拓展至棗夾核桃、棗泥、棗片等多元化產品矩陣,同時借助電商新興營銷浪潮,沖破地域枷鎖,將“土特產”變成市場上“香餑餑”,產業效益呈幾何倍數增長,徹底激活鄉村產業發展的澎湃動能。
執“生花之筆”育人才,繪就“鐘靈毓秀,彬彬濟濟”的百駿圖。“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無疑是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強勁引擎。缺乏人才的滋養,鄉村發展便如無根之萍,難以為繼。一方面,要以優厚政策為“磁石”,吸引外流人才返鄉歸巢。堅持用項目“引”人、以發展“吸”人、以平臺“留”人,加強對創新創業人才的激勵機制,制定專項人才培育計劃和幫扶資金,完善住房、醫療等服務體系,讓懷揣壯志的歸雁人才盡情施展拳腳,為鄉村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深耕本土人才的培育土壤,依托農業院校、職業技能特訓基地等開展靶向培訓,全方位提升本土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經營管理能力,以“筑巢引鳳”的方式集聚人才優勢,為鄉村騰飛筑牢堅實羽翼。
執“綠色之筆”繪生態,點染“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的鄉野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優越的生態環境是鄉村全面振興得天獨厚的寶藏與別出心裁的優勢。要踐行“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育的和諧共生,積極推動休閑農業、生態旅游、田園綜合體等生態產業新模式快速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綠富同興”路。諸如安徽西遞宏村、江西婺源篁嶺等旅游勝地,把生態環境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點,創新推動生態價值的多元轉化,把生態高顏值變成經濟高價值,以民宿、農家樂為切入點架設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讓村民們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態飯”,生態紅利持續滿溢。(作者:浙江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人民政府 韓文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