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永不過時。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畫出“路線圖”,廣大黨員干部應當以雷鋒的愛崗敬業、奉獻精神、集體觀念為標桿,寫好鄉村全面振興路上的一個又一個“雷鋒日記”新篇章。
學雷鋒的愛崗敬業,寫好鄉村全面振興“產業篇”。雷鋒同志在鞍鋼建設中白天鉆研操作技術、夜晚研讀機械手冊的故事,蘊含著對崗位的執著堅守,詮釋了事業為重的價值追求。當鄉村全面振興大幕開啟,這種“干一行專一行”的精神品質,正為現代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注入強勁動能。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正如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的,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一方面,要把推動農業科技協同攻關當成著力點,黨員干部要善于整合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創新資源,主動搭建產學研用對接橋梁。聚焦生物育種產業化、智能農機裝備研發等關鍵領域,以黨建聯建助力創新要素集聚,用組織優勢破解科研力量碎片化難題;另一方面,要善于構建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扎實推進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的探索創新,力求用數字鏈條串聯起田間感知到管理決策的閉環,要建立健全智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循序漸進提升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接受度。
學雷鋒的奉獻精神,寫好鄉村全面振興“人才篇”。雷鋒冒著嚴寒燃起油燈,為戰友補習算術課的場景,如今在鄉村全面振興主戰場轉化為人才培育的薪火傳承。當新型農民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這盞燈火,如今照亮了人才興農的歷史自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鮮明指出,要“健全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破解鄉村人才短缺的老大難問題。這要求黨員干部既要俯身扎根鄉土挖掘傳統技藝傳承者、新農人先行者,又要前瞻布局現代農技實訓基地、返鄉創業孵化平臺,把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融入產業鏈發展進程,形成“以產育人、以人興產”的良性循環。一方面,各地要對標文件“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要求,將培育本土人才與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結合,強化縣域人才承載力,使得人才落地實現從“候鳥遷徙”到“筑巢安居”的轉變。另一方面,要促進深化聯農帶農機制。黨員干部要勤跑腿,在龍頭企業與合作社運營中嵌入人才孵化功能,通過“田間課堂”“師傅帶徒”等形式將生產鏈轉化為培訓鏈。要建立新農人返鄉創業項目庫,統籌信貸支持、用地保障等政策包,為鄉土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
學雷鋒的集體觀念,寫好鄉村全面振興“組織篇”。雷鋒和戰友們用血肉之軀筑起防汛堤壩的場景,映射著集體主義精神的不朽光芒。而今,這份擰成一股繩的團結偉力,正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戰場上的組織優勢。一方面,破除“枷鎖”是重建組織凝聚力的當務之急,需以刀刃向內的勇氣落實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要求,讓黨員干部真正回到田間地頭,實現從“圍著屏幕轉”到“圍著群眾轉”的重要轉變。另外,針對鄉村全面振興領域“蠅貪蟻腐”易發問題,必須用制度創新筑牢防線,要建好健全小微權力“多維度清單”,在重大事項決策時堅持用好“四議兩公開”等制度,用鐵一般的紀律鍛造一支紀律嚴明、群眾信賴的鄉村全面振興鐵軍。此外,還要加強黨建聯建,通過創新“黨建+產業聯盟”等組織形式,通過跨村聯建、村企共建等方式實現資源整合,讓黨支部站前臺、合作社搭舞臺、農戶當主角,為鄉村全面振興添上強大的組織動力。
(浙江省海寧市周王廟鎮 張天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