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提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線圖”。面對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性課題,需以組織筑基、以產業立柱、以人才架梁,三位一體激活鄉村內生動力。這不僅是應對發展不充分矛盾的關鍵抓手,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數智賦能中夯實治理根基。基層組織建設如同參天之木的根系,決定著鄉村全面振興的生機活力。可探索以智慧黨建平臺為抓手,建立覆蓋自然村組數字治理網絡的新模式,將人居環境整治、集體資產管理等事項納入線上監督,讓群眾通過指尖參與村級事務決策;要大力推行黨員聯系戶制度,以新機制推動微網格服務落地,在矛盾調解、政策宣傳等具體實踐中檢驗承諾踐諾成效。更要加強自治法治協同創新,通過“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普及土地流轉、生態保護等法規,把村規民約建設成凝聚共識的“柔性法典”;破解治理難題須在融合創新中找準突破點。要發揮傳統治理智慧,引入數字化協商平臺,讓田間地頭的聲音直通決策中樞;要緊盯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廉政風險點,構建“三資”管理陽光公示體系,以透明監管筑牢底線保障。當黨建觸角深度融入村務治理,當數智手段與自治傳統交匯融合,鄉村社會方能構筑起兼具韌性與活力的現代治理體系。
在動能轉換中鍛造產業鏈條。鄉村全面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產業發展猶如大廈之梁柱,承載著富民強村的厚重根基。要用工業化思維重構農業生產體系,圍繞地理標志品牌打造,構建“種質研發-標準種植-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全產業鏈條。要加快物聯網等新技術在田間地頭的應用步伐,建立覆蓋田間監管、病蟲害預警的智慧農業系統,使“會種地”變為“慧種地”。更應把握新消費趨勢,依托縣域電商產業園培育本土直播矩陣,打造“節令農耕+文化體驗”的沉浸式營銷模式。激活產業潛能重在要素聚合與業態革新,推動土地確權成果向適度規模經營轉化,以“生產托管+訂單農業”破解小農戶融入大市場的瓶頸。要打通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的“最后一公里”,開發“銀保擔”聯動的惠農信貸產品,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注入成長動能。當特色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當傳統農業與現代要素碰撞激蕩,鄉村經濟必將煥發澎湃活力。
在引育并舉中厚植人才沃土。人才隊伍如建筑之鋼梁,勾連著鄉村發展的天際線。要實施“桑梓人才回歸計劃”,建立覆蓋科研院所、職業院校的技能培訓網絡,為返鄉創業者定制“創業貸款+導師幫扶”等成長“套餐”。需要完善“縣聘鄉管村用”機制,推動醫療、教育等專業人才下沉服務,通過縣鄉崗位統籌破解結構性短缺難題。還要創新“候鳥型”人才使用模式,搭建院士工作站、產學研基地等柔性引智平臺,讓智慧資源如春潮涌動在希望的田野。涵養人才生態當在機制創新中持續發力,建立“以項目聚人才、以人才帶項目”的良性循環,通過鄉村創客空間孵化農旅融合、電商營銷等新興業態。完善鄉土人才評價體系,對非遺傳承人、農技專家建立健康的成長上升體系。當頭雁領航與群雁齊飛相得益彰,當制度溫暖與事業平臺交相輝映,鄉村人才振興的壯美畫卷必將漸次鋪展。
(浙江省海寧市海洲街道黨建辦 陳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