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賦能蜀道文化產業發展,其實質是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從科技賦能到產業融合,從文化貫通到國際傳播,蜀道文化正以多元化、新形式的路徑實現“活態傳承”。我們要持續發揮政策優勢,加強多領域合作,不斷讓蜀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為中華文明創新性發展的典范。
科技賦能:激活蜀道文化的歷史基因
蜀道作為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歷史紐帶”, 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厚重的歷史淵源、文明底蘊和時代價值,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近年來,四川廣元通過成立蜀道文化研究中心,扎實推動蜀道文化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例如,利用三維掃描、數字建模等技術對古蜀道遺址進行精準測繪與修復,借助大數據分析蜀道沿線生態變遷,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可以說,數字技術為燦爛的蜀道文明走向現代文明提供了可行性路徑。2024年四川數字文旅發展大會上沉浸式數字演繹《蜀道》,以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川蜀千年時空穿梭通道”,讓廣大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蜀道的險峻與蒼勁。同年,在四川博物院開幕的特展“雄關古道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將川陜甘等數十家文物單位的430余件/套與蜀道主題相關文物匯聚于此,從生態、人文等視角出發,深刻闡釋了蜀道的歷史基因,展示了蜀道的出場與發展全過程。這種技術不僅提升了文旅體驗的互動性,更將蜀道精神以現代語言傳遞給廣大青年,體現了歷史、科技與人文的深度交互融合。
產業融合:構建蜀道文化的經濟生態
數字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新質生產力賦能蜀道文化,旨在推動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耦合,讓蜀道文化深度參與到數字產業分工合作之中,創造出更深層次、更多領域的系統性變革,構筑融合共生的大蜀道數字產業“命運共同體”。我們要立足于廣元長遠發展,聚焦既有的優勢產業,緊扣“1345”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優勢產業輻射作用,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蜀道產業相關配套設施,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切實推動實現集群式發展。可以打造蜀道金融平臺+智慧服務,構建“蜀道人家”品牌連鎖民宿、編撰《蜀道研學》手冊和開設蜀道文化大講堂,形成“研學+文旅+啟智”的全產業鏈模式。與此同時,要用好《蜀道十講》等出版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蜀道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文字的形式進一步提升蜀道文化的經濟效益。
文化貫通:重塑蜀道文化的發展模式
科技的優勢在于促進文化的轉型與推廣。蜀道文化是蜀地歷史發展的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其古樹、青石、文字、鑿洞等大量考古實物和文化遺存帶有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特征,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文化屬性。其核心理念要致力于為人類實踐提供思想鏡鑒,尤其是北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杜甫的隴蜀詩等更是蜀道文學的一道亮麗風景,在現代文明交流中扮演著重要作用。文物承載燦爛文明,維系民族之精神。蜀道文化遺產久負盛名,想讓其活起來就要結合時代條件,利用新質生產力優勢整合三星堆、三國文化、絲路文化,形成大蜀道文化圈和“蜀道-絲路”文化走廊,構建開放型文化經濟體系,不斷豐富新的文化內涵。要開拓蜀道文化向外傳播的渠道,形成內容與渠道相互吸引的國際傳播力。在共賞多元文化之美、共謀文明發展之道中,以文明交流大會、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講好中國蜀道故事,借助現代科技和新平臺,將蜀道文化、蜀道精神和蜀道標識以豐富的樣態向外傳播,不斷推動蜀道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鑒,共同推動時代文明進步與發展。(作者:甘肅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張躍平)
本文系廣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專項課題:“機理·路徑·模式:新質生產力賦能蜀道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SDZX24ZD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