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黨員干部要充分理解“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站高位、拓視野,抓準人才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類資源的首要地位,以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以“放使干霄戰風雨”的堅毅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育文化守護人才,承生生不息、長盛不衰“文化古韻”。于泥土深處挖掘出一件件青銅遺珍、在顯微鏡下細理一片片千載竹簡的考古工作者,沉浸于浪漫雄渾的楚辭漢賦、酣暢淋漓的明清小說的文學家,延續古法工藝的非遺傳承人,他們將“文化古韻”融于己身,助力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廣大共產黨員要學習文化守護人才的堅守熱愛、堅韌奉獻、堅持不懈精神,充分認識到培育優秀文化守護人才是一個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是當下和未來文化發展的迫切需求,要鼓勵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增加傳統文化宣傳力度,不斷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讓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育文化創新人才,鑄賡續傳統、創新融合“文化新風”。在創意矩陣里遨游的游戲設計師,傳統戲劇上再創作的文藝工作者,文化新業態中整裝待發的初創企業家,他們以“文化新風”指引自身,實現文化創新的百家爭鳴。廣大共產黨員要學習文化創新人才的大膽前瞻、不畏挫折、守正創新精神,充分認識到不進行創新的“傳統”沒有新的生命力,沒有傳統的“創新”則沒有根基,要遵循文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重視人才成長全鏈條,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和人才培養變革的作用,激發文化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育文化傳播人才,通交流互鑒、聯結四海“文化絲路”。異國他鄉身著華服落落大方的短視頻博主,海外大秀身手頻頻“出圈”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團,媒體平臺宣傳中國文化的海外友人,他們以“文化絲路”推廣自身,實現文化傳播的多元共享。廣大共產黨員要學習文化傳播人才的自信自強、自愛自豪、自覺擔當精神,充分認識到文化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要積極推動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不自我設限,不妄自菲薄,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持續優化國際化人才環境,從學科總體布局著手培育一批專業文化傳播人才,從人才吸引政策著手吸引一批海內外文化傳播人才,打好文化傳播基礎,提升文化傳播效能。(中共峨眉山市委組織部 陳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