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關乎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問題,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議題。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僅是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石、深沉動力與強勁支撐,更是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的關鍵所在。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堅守中醫藥的主體性,加速中醫藥的現代化進程,并弘揚中醫藥文化,以增強其國際影響力,為全球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醫藥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R2-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①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為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關乎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問題,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議題。
文化自信是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對于中醫藥事業而言,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僅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石、深沉動力與強勁支撐,更是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的關鍵所在。
文化自信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深沉動力和強勁支撐。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不僅依賴于文獻挖掘、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的實際成果,更離不開對其精神、思維、文化等層面的深刻認知與堅定信念。缺乏這些精神層面的滋養,中醫藥的臨床實踐、理論體系完備與發展路徑探索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其最寶貴的文化根基與價值引領。舉例而言,近代以來中西醫之間的科學之爭、中醫藥存廢之爭之所以出現,其根源就在于文化自信的缺失。缺乏文化自信,中醫藥的發展方向便容易迷失,其理論的科學性問題難以厘清,臨床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也易遭受質疑。②
當前,由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而“上工治未病”一直是中醫的重要理念。“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三個核心層面。中醫藥因其診斷方式簡便、治療用藥方便、療效顯著且費用相對較低,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成為連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橋梁和紐帶。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
文化自信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奠定基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發展傳承至今,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既不斷鞏固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又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多元文化兼收并蓄。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備這種特質。中醫學是一門以“術”載“道”的科學,既具備應用的普適性,又蘊含文化的特殊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從秦漢時期中醫藥廣泛傳播到鄰近國家,到絲綢之路上的健康與文化交流,再到如今中醫藥已傳播至全球196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
當前,我國堅持以“走出去”為引領,持續推動中藥產品走向世界。可以說,中醫藥已經成為我國與國際社會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不僅有助于立足中醫與西醫的差異,為完善人類醫學范式提供不同的思維方式,還能促進中外醫學的互補互進,開創醫學文化共生共榮、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中醫藥為人類健康探索提供中國方案。中醫藥學秉持整體觀念,關注患者的生命與情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醫藥在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選擇性融入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精髓,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比如,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的診斷思想,陰平陽秘、和合致中的調理特色,勿待渴而穿井、斗而鑄錐的“治未病”理念等,是將中國傳統哲學成果轉化為自身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③同時,中醫藥學還不斷汲取天文、地理、數學、軍事等自然科學知識,實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高度統一,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堅定文化自信,使我們能夠理性平和地看待中醫與西醫的本質差異,自覺發揮中醫藥的原創優勢,構建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中醫藥的獨特理念和有效實踐,不僅能為人類探索更加美好的健康模式提供中國方案,更能為全球健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中醫藥文化自信源自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及理論沉淀
中醫藥學,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深邃哲學智慧與健康養生理念的瑰寶,其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醫藥對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的重要貢獻,更植根于中醫藥理論的博大精深、實踐經驗的豐富積累,以及中醫人仁心仁術、濟世救人的高尚職業情操。
中醫藥文化自信源自其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世界醫藥史上唯一未曾中斷、持續發展的醫學體系,中醫藥見證了中華民族與疾病抗爭、追求健康的漫長歷程。從“藥食同源”的樸素認知,到灸法、熱熨法的發明,再到針灸、按摩等療法的形成與經絡學說的構建;從春秋戰國時期中醫診療基礎理論的奠定,到《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千金翼方》《本草綱目》等古典醫籍的問世,中醫藥學逐步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并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成為民眾追求健康的重要方式。中醫藥在防治疾病、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卓越表現,更是為這份文化自信增添了沉甸甸的分量。比如,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療效曾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通過臨床篩選出的有效方劑“三藥三方”曾發揮了重要作用;等等。
理論沉淀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中醫藥學從宏觀、系統、整體的視角深入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融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構建了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獨特理論體系,實現了醫學與哲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與統一,在幾千年實踐中形成了全球范圍獨樹一幟、療效確切、覆蓋人生命全周期的醫學科學。④中醫藥學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為基礎,強調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倡導以辨證論治為特點的個體化診療,其大生態醫學模式更是契合了未來健康醫學的發展趨勢。正是這些深厚的理論沉淀和實踐積累,讓中醫藥學在全球醫學領域歷久彌新。
中醫藥文化自信還體現在中醫人仁心仁術、救人濟世的高尚品格之中。從古至今,中醫藥領域涌現出無數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大家,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從“一日遇七十毒”、終因誤嘗斷腸草而死的神農氏,到清廉淡泊、濟世救人而成就“杏林春暖”佳話的蕫奉;從撰寫我國第一部臨癥醫學專著《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到撰寫我國首部完整論述醫德的著作《千金方》的孫思邈;從寫出“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到提出“醫家五戒十要”的陳實功;等等。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斗爭中,中醫人更是以忠誠、執著、樸實的品格,展現了中醫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社會責任。中醫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和力量,為新時代品德錘煉、價值引領、信念塑造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引領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要在倡導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勇于跨越中西醫學之間的界限,實現優勢互補與融合創新。唯有正視中醫藥的獨特優勢與存在的不足,在包容與批判中尋求轉化與創新,以此實現自我超越,才能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繁榮與進步。
堅守中醫藥的主體性,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⑤中醫藥的文化自信,根植于其深厚的主體性之中。不可否認,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論與唯科學主義的影響,一些人將現代科學與現代醫學視為“科學”的典范,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評價與改造中醫藥,導致中醫藥西化、異化。⑥對此,我們既要堅守中醫藥的主體本原,即中醫藥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包括其獨特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診療特色等,確保中醫藥在傳承中不失其魂、在創新中不失其根;又要積極面對多學科交叉融合、科學環境語境發生變化、疾病譜發生變化等挑戰,勇于接納現代多學科的先進理論與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的交叉融合。尤其是要正確處理中醫與西醫的關系,秉持互學互鑒、共融共生的原則,共同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具體而言,既要深入挖掘中醫藥的哲學內涵與健康智慧,又要積極構建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政策法規體系、管理體系及評價體系,確保中醫藥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能夠與時俱進,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守正創新,加速中醫藥現代化進程。推動中醫藥現代化,是實現其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要求我們既要立足中醫藥的傳統優勢,又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中醫藥在診療技術、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升級。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手段優化中醫診療流程,提升中醫診療效率與服務質量;加強中藥材種植、加工、質量控制等環節的科技支撐,確保中藥產品的安全有效;聚焦重大疾病領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的中醫藥研究,形成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學成果。要讓中醫藥在醫療和健康服務中展現出更強的“硬實力”,從而贏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與信賴。
弘揚中醫藥文化,增強國際影響力。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還應注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這要求我們不僅要練好“內功”,提升中醫藥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還要借助“外力”,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向世界展示中醫藥的獨特魅力與價值。具體而言,應將中醫藥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體驗項目,宣傳中醫藥核心價值理念和特色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實現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多樣化與精準化,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信任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同時,應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中醫藥故事,展現中醫藥在疾病防治、健康養生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與貢獻。讓中醫藥成為連接不同文化、增進人類健康福祉的橋梁與紐帶,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醫藥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為湖南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湖南省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趙遠鵬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徑與保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BK199)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⑤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⑥張宗明:《論中醫藥文化自信》,《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③張宗明:《中醫文化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3年,第97頁。
④王國強:《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人民日報》,2017年2月24日。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