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科技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更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中西部地區應通過構建科技創新骨干網絡,聚合戰略科技力量,匯聚各類創新要素形成高質量科技供給,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著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突出產業創新“鏈長”作用,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構建中西部科技創新骨干網絡的出發點。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只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加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當今世界,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活,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作為科技創新鏈條上的重要環節,應用研究前承基礎研究、后啟成果轉化,直面國家戰略、社會剛需、市場預期、人民群眾期盼,注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科研價值。但是,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單純依靠政府規劃或市場資源配置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和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的企業更加主動地發揮作用。一直以來,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創新發展呈現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中西部地區雖然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不低,但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掌握的關鍵技術和高水平專利發明數量有限。中、西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和不及東部的一半,產業驅動效應和競爭力遠不如東部明顯。因此,中西部科技領軍企業更應強化自身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科技創新鏈條中“鏈長”職責,以國家重大戰略為導向,以產業需求為牽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精準對接、提高產業鏈創新鏈協同水平、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將產業技術瓶頸問題拿到實驗室解決,打通產業化瓶頸。中西部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也應主動服務于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助力打造新的產業形態,加強應用學科與企業、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聯動,在科學研究方面促進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多維契合,在人才培養方面推動師生創新創業活動與產業緊密結合,在社會服務方面提升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多措并舉支撐產業鏈創新鏈迭代升級。
發揮高校院所創新引領作用,以加強夯實基礎研究作為構建中西部科技創新骨干網絡的突破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縱觀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每一次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源于基礎理論的突破,并同時催化社會生產力發生深刻變革,進而推動人類文明邁上新的更高臺階。而絕大多數的科技創新,都首先來自科學家靈光乍現式的創新點,然后在各類創新主體的密切配合下,逐步投入應用形成高原,有的更進一步形成高峰。可以說,只有擰開基礎研究這個總開關,科學技術發展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新活力。科學和技術雖然研究范式各不相同,但卻始終密不可分,在相互聯系中朝著各自的方向展開,形成辯證統一的整體。科學是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探索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表現為對技術的歸納形成知識形態。而技術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滿足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表現為對科學理論的運用形成物質形態,這其中既有偏向對基礎、理論等的底層研究,也有偏向產業、解決重大工程中科學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中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應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爭取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頂尖水平、發展方向,以更高站位和更快速度突破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基礎軟硬件、關鍵基礎材料等這些根子上的制約,在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理論、設計新方法、發現新現象上下功夫,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產出更多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和顛覆性技術成果,在基礎研究的重大發現、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中當主角,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體現科技戰略力量集成效應,以統籌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構建中西部科技創新骨干網絡的發力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研支撐力量,既是國家引領重大科技攻關的中堅力量,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布局配置。隨著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科技創新深度顯著加深,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科技創新精度顯著加強,學科更加交叉融合、產業更加躍向高端,科技創新范式加速變革,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加速重構。同時,我國在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堵點難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還不平衡不充分,存在東部強中西部弱的現象。要想搶抓先機、把握機遇,就需要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陣”統籌協同、各負其責、各展所長,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的創新能力、競爭實力與發展潛力。中西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支隊伍應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以新型舉國體制為依托,以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任務為載體,以區域優勢特色、已有建設基礎為重點,打造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聯合爭取國家大科技平臺、設施、基地布局,凝聚團隊密切合作、銜接交叉、協同攻關,站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解決一批全局性前瞻性科技問題。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搞簡單的拼湊和同質化發展,而是差異化發展、互補化設置,從傳統發展模式向數字經濟模式轉型,從單純依靠人財物等要素投入線性產出科技成果向實現倍數甚至指數級投入產出比轉化,從外部輸血向自我造血轉化,從資源支撐力向科技創新力轉化,進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深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以培養匯聚創新人才作為構建中西部科技創新骨干網絡的支撐點。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作為人才集聚的高地和培養未來人才的搖籃,中西部高等院校要深刻把握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的支撐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基礎學科眾多、基礎研究底蘊深厚、人才培養體系完備的優勢,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對接國家戰略、順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聚焦人類面臨的發展難題,全方位謀劃布局具有中西部特點的創新人才培養,密切聯系社會需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結合學科專業知識的規律性、系統性,優化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加強基礎課、專業大類基礎課和特色專業課的教學改革,為科技創新骨干網絡源源不斷地培養輸送基礎知識扎實的青年學子和創新引領能力卓越的頂尖大師。聚焦國家戰略導向和重要學科領域,健全集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評價指揮棒導向作用,創造人盡其才的政策環境,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使中西部地區成為匯集全球高端人才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從國家發展的整體視角看,創新活力是各個區域的創新所形成的合力,其中中西部地區的作用和潛力不言而喻。廣大中西部科研人員要以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努力探索科學前沿,發現和解決新的科學問題,為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構建區域分布合理特色優勢鮮明的科技創新骨干網絡、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貢獻智慧。
(作者系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