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各地區各部門陸續出臺政策支持民營資本投資、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多位民營企業家表示,將開展有效投資,把握發展主動。
拓寬民間資本投入渠道
杭臺高鐵是我國首條民營控股高鐵,由復星集團牽頭的民營聯合體投資控股。自去年1月份開通運營以來,開行列車已逾1萬趟,累計運送旅客超500萬人次。
目前,杭臺高鐵投融資經驗已在多個高鐵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中推廣實踐。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介紹,復星在鐵路領域持續發力,總投資10億元的華東國際聯運港復星鐵路快運項目已于去年底奠基開工,后續將加速全國布局。
傳化集團于2000年首創“公路港”物流模式,目前已在全國布局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74個,在推進物流樞紐布局與建設規劃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物流基地建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但過去3年傳化營業總收入復合增長率達14%,我們對向上向好的中國經濟充滿信心。”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說。
“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可拓寬民間資本中長期投入渠道,有利于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羅貞禮認為,民間投資周期性特點明顯,相對靈活且注重效率,競爭優勢突出,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將充分發揮其穩增長、穩就業等作用。
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會專家委員施星輝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民企是技術創新重要主體,而重大工程建設涉及諸多前沿領域技術,需要整個產業鏈共同發力,民間資本的參與有助于更好發揮技術創新協同效應;從資金角度來看,撬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建設,也有助于保障重大工程資金需求。
“民營企業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全球巨頭同臺競爭,已有實力參與重大工程建設。”施星輝介紹,除了整體實力更加雄厚,許多民營企業的經營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讓其更有信心和意愿參與到國家重大工程中。
健全參與重大項目機制
目前,各地區各部門從放寬市場準入、破除隱性壁壘、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出臺政策,不斷建立健全民間投資參與重大項目建設機制。
去年11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支持民間投資參與102項重大工程等項目建設。針對“不能投”問題,強調在招投標中對民間投資一視同仁;針對“不敢投”問題,提出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針對“往哪兒投”問題,提出根據“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國家重大戰略等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選擇具備一定收益水平、條件相對成熟的項目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近日印發的《廣東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加強交通、水利等項目招投標行為監管,投標人認為招標投標活動不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可通過投訴舉報渠道反映。
“相關舉措有助于推動市場企穩回升以及民營企業恢復投資信心。”徐冠巨表示,將持續開展投資建設,促進產業鏈供應鏈高效運行。
施星輝表示,民營企業內生動力強,給予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尤其重要。“激發民營投資活力需要正向牽引,也需要找到企業的顧慮隱憂,把關鍵問題解決好了,企業才能真正放下包袱、大膽發展。”
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希望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的項目融資成本”“暢通企業和政府間溝通渠道,既把黨和政府的要求傳達到企業,又切實反饋企業所關心的問題”“國企和民企加強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高效協作”……在采訪中,民營企業家提出了不少訴求。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民間投資增長0.9%,增速比全部投資低4.2個百分點。“目前,民間投資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還存在一些難點。”羅貞禮分析認為,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要素獲取、權益保護等方面面臨的隱形門檻和不公平待遇,盡管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逐漸得以改善,但仍然影響著民間資本的積極性。
民間投資市場敏感性強、研判謹慎,而重大工程多具有長周期和低盈利的特點。專家認為,激發民間投資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的積極性,一方面需要穩預期,讓民營企業看到穩定可預期的投入回報,產生中長期投入意愿;另一方面要降低民營企業營商成本,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重要的是讓民營企業享受同等市場待遇。
羅貞禮建議,要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破解融資難問題,提升民營企業投資能力。對于不能完全市場化運營的項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在評估論證基礎上,注入部分資本金或者給予投資補助,促進民間投資主體獲得合理回報。同時,尊重經濟規律,遵循市場化原則,從科技、人才、金融、土地、數據等多方面著手,加大對專精特新、行業龍頭、實體制造等企業支持力度,推動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形成良性循環,以整體提高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投資的綜合實力。
